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全球最大间谍博物馆重装上阵 中国元素有点BUG

2019-05-18 19:51:1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谈资 | 全球最大间谍博物馆重装上阵 就是中国元素有点BUG

赶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一家以谍报为主题的博物馆斥资1.62亿美元搬了新家,面对公众重装上阵。

这家有17年历史的国际间谍博物馆,号称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间谍主题藏品。此次从唐人街附近搬到了博物馆更集中的朗方广场,除了空间大增,藏品增加到逾7000件。

据馆方介绍,尽管博物馆管理层很多人与情报机构有“深厚渊源”,但这座博物馆不拿政府资金,也不受政府监管,致力于向公众呈现世界谍报发展状况。其中,数千件藏品是由美国收藏家基思 · 梅尔顿夫妇历时40多年满世界搜罗后捐赠。

走进007们的世界 谁才是间谍里的MVP?

准备好进入亦正亦邪的暗影世界了吗?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款可以在5秒钟内佩戴好的面具。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款可以在5秒钟内佩戴好的面具。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装着自杀针的美元硬币、顶部藏着手枪的礼帽、五秒钟易容的乳胶面具头套、美国中情局的控制意识实验、“死亡之吻”口红手枪,以及各种伪装、背叛、离间和欺骗伎俩……

地处美国政治心脏,博物馆最手到擒来的还是世界谍报史中的美国视角。

售票大厅的摆设“开门见山”。最吸引眼球的当属“007系列”好莱坞大片中特工詹姆斯·邦德的银色跑车,阿斯顿·马丁D85,曾用于1964年007电影《金手指》的拍摄,内有机枪、弹射座椅等。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1964年007电影《金手指》中特工詹姆斯·邦德的座驾阿斯顿·马丁D85。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1964年007电影《金手指》中特工詹姆斯·邦德的座驾阿斯顿·马丁D85。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这位英国军情六处特工虽属虚构,这辆美国造“谍车”却货真价实,据说还曾激发美国情报机构研发类似装置。

博物馆内,与美国谍报史有关的展品和介绍不胜枚举。

武侠小说里的听风辨音,在谍报世界借助技术手段也早就成为现实。据展览介绍,上世纪60年代在东德,美军和中情局人员沿苏军和东德部队使用的道路放置内有地震传感器的仿真石块,可以通过监测车辆经过时的路面震动,分辨出吉普、卡车、坦克和导弹发射车等7种车辆。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款可以探测车辆数量和类型的伪装“石块”。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款可以探测车辆数量和类型的伪装“石块”。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上世纪70年代越战期间,美军还在越南空投了约两万枚钉子形状的传感器,不过这项行动基本失败,因为难以分辨带来震动的究竟是人、吉普车、雷雨,抑或只是一只跃过胡志明小道的青蛙。

撞入眼球的还有不少与美国谍报史有关的“冷知识”。

——美国历史上,从独立战争到南北内战,谍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独立战争的英军将领乔治·贝克威思慨叹:“乔治·华盛顿(美国开国总统)没有在军事上打败我们,只是在谍报上胜过了我们!“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款恩尼格玛密码机。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款恩尼格玛密码机。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珍珠港事件发生5个月后,美国情报机构就破解了日本海军的通讯密码,而破解的关键线索,是猜测到日军在加密通讯中使用AF两个字母指代“中途岛”,并为此发送假情报测试成功。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对恐怖活动嫌疑人动用“水刑”等进行酷刑审讯,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批评。根据博物馆展览说明,二战期间,日军也曾使用水刑折磨美军战俘。战后,有6名允许使用水刑的日军将领被判死刑。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套可以秘密拆开并还原信件的工具。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套可以秘密拆开并还原信件的工具。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冷战期间,1954年至1975年担任美国中情局反谍报负责人的詹姆斯·安格尔顿曾错误地怀疑和指控数十名中情局情报人员是苏联间谍。

——冷战期间,美苏谍战较量各有胜负,不乏“奇招”。

1945年,苏联儿童参观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并向美国大使赠送了一枚精美的手工木雕美国国徽,美国大使十分喜爱,一直把它挂在办公室墙上。直到1952年,美国才发现里面藏有不需使用电池的窃听装置。

美国则在莫斯科郊外苏军基地附近树林里埋设高仿真树桩,树桩裂纹里有个“小虫”,可接收苏军基地的无线信号,“树桩”使用太阳能充电,能存储“小虫”接收的信息。每隔一段时间,美国使馆的车辆就会驶过附近道路,接收这些信息并带走。数年后,一个美国“叛徒”把“树桩”位置告诉了苏联。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款二战期间使用的伪装成烟灰缸的密码表。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一款二战期间使用的伪装成烟灰缸的密码表。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上世纪60年代初,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前,苏联情报机构对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分析是:“肯尼迪不是庸才,与此同时,他不太可能拥有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的品质。他具有敏锐、透彻的头脑,但他是别人观念和想法的消费者,而不是有独立和原创想法的创造者。”

“大体上说,肯尼迪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不受任何坚定信念制约,(他确定)自己立场……最重要的是,根据他自己的利益。”

——古巴导弹危机是二战后世界首度直面核危机,当时人们对原子弹爆炸的破坏力还心有余悸,美方很多人认为,苏联变节军事情报官员奥列格·佩尼科夫斯基提供的情报帮助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占据了上风,改变了冷战进程。

1976年的一份美国中情局文件甚至把佩尼科夫斯基称为“中情局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一位间谍”。

永不消逝的电波、《孙子兵法》和西施

谍报装置展览中,还赫然出现一张中国面孔,连同他的中文名字“涂作潮”。左下方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海报和一台收音机。

展品的文字介绍中,把这位中国红色特工称为“聪明的小发明创造者”,把“无形电台” 称为他的“天才发明”。据这份介绍,抗日战争中,涂作潮发明的这种“无形电台”安一个线圈就能进行秘密通讯,扯下线圈立即与普通收音机无异。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使用的电台道具,也是出自涂作潮亲手制作。

 

 在美国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展板上介绍《孙子兵法》的智慧。新华社记者徐剑梅摄
在美国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展板上介绍《孙子兵法》的智慧。新华社记者徐剑梅摄

 

博物馆对世界谍报发展历程的介绍,也引用了中国古代智慧。展厅入口墙上,一条醒目的英文语录,注明引自《孙子兵法》:“军无五间,如人之无耳目也。”

不过,博物馆这回有点小粗心。这句话并非孙子所言,而出自中唐军事将领贾林之口,是贾林对《孙子兵法·用间篇》的注疏。

在窃听设备展览中,博物馆还介绍了《墨子·备穴》中描述的“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按照博物馆说明,在城墙底下挖掘地道,埋入一种上覆羊皮、里面盛水的鼓瓮,能够根据水声判断攻城敌军的人数和远近。

 

 在美国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内,关于西施的动画视频。新华社记者徐剑梅摄
在美国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内,关于西施的动画视频。新华社记者徐剑梅摄

 

此外,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故事也被制作成动画视频,并以西施的第一人称讲述循环播放,着重突出了西施的美女间谍身份。对西施的定位,虽非完全捕风捉影,却给人某种混淆历史、文学和民间传说的诡异感。西施是否以及如何担任“间谍”,疑点与争议尚多。其生平事迹主要来自编撰于东汉初的《吴越春秋》一书,此书问世时,距吴国灭亡已约500年,被认为传说和艺术加工成分较多。

博物馆还说,中国养蚕、种茶、制瓷的技术,都是被欧洲间谍“偷”走的。公元6世纪,两名基督教僧侣把蚕茧藏在中空的竹制品里带到罗马帝国。18世纪初,一名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参观了中国瓷窑并记下详细笔记,“为欧洲制陶工匠提供了足以终结中国瓷器垄断的情报”。184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一名苏格兰植物学家到中国,他偷偷带出的中国茶株、茶种和制茶情报等使英国得以开始在印度种茶,而印度茶产量很快超过中国位居世界第一。

当然,以谍报为主题的博物馆或许刻意突出甚至夸大了谍报对历史的作用,历史真相往往更为复杂,学术界对中国养蚕制丝技术如何传入欧洲等问题还存在多种说法。

不过,正如博物馆在展览说明中所指出,在上千年时间里,古代中国的技艺和技术是西方“经济间谍”孜孜以求的目标。

博物馆在出口处特意留了两段话。大意是,存在你看到的世界,也存在你看不到的世界;有你知道的故事,也有你以为自己知道的故事。从此你对世界的看法,会与以前不同。

的确,展览让人眼界大开。这个藏在层层暗影中的世界,假假真真,蕴藏人类的聪明才智,也映射人性中的残酷和暗黑,并不是007电影或《王牌特工》的天下,也不是《真实的谎言》或《碟中谍》呈现的模样。冰山之下更有冰山,而冰面之下,阳光最为稀缺,黑暗从不匮乏。

推开博物馆大门,倍觉阳光灿烂,视线坦荡,心情轻松。

来源:新华国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