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经济日报:农业结构调整能否一调到位?

2016-04-05 05:15:2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春耕前夕,记者到东北农村采访,一位玉米种植户正盘算怎么调结构,是继续种玉米还是改种点别的?谈到这些年从种大豆、杂粮,到改种玉米的经历,他用玩笑的口吻说了句:结构调整要是能一调到位就好了。

  结构调整能一调到位吗?这是个有趣而现实的问题。

  说它有趣,是因为说这话的农民自己也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并没有把一调到位当真。在他的经历中,多年来一直在调整种植结构。早年,当地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后来寒地水稻推广了,又改种水稻。他毕业回家,主要种大豆、杂粮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是他熟悉的场景。但差不多10年左右的时间,他和周边农户几乎都种玉米了,因为玉米有政策性托底收购,比种大豆效益有保障。“不过今年临储收购变了,看来得调调玉米。”

  除了这位东北农民,其实各地的农户几乎都经历过结构调整。跨度大的改棉花为水稻、改小麦为蔬菜、改油菜为大棚,跨度小的增加点大豆、减少点玉米,或者更换更换品种,改种一季为双季,有的三五年一调,有的甚至一年一调。对农户来说,种植结构调整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既是顺其自然,也有迫不得已,但调整总是不可避免的。

  结构调整又是个现实问题。以这位东北农户为例,今年国家要调整玉米收储制度,改为市场化收购和补贴玉米生产者的新机制。过去他只要种玉米就不担心收购价格,好歹都有政策价“托底”。但从今年以后玉米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价格高还是低这位农民心里没底。但他改种大豆或其他杂粮也有困难,大豆产量低不说,价格这几年就没上来过,其他杂粮从这些年的状况看,更加没底。

  这位东北农户的担心,可以看做是所有农户结构调整时面对的现实难题。从南到北,从种植户到养殖户,种什么、养什么,是一道永远的选择题。选对了,面对的是同样的笑脸、同样的欢乐;选错了,则将面对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说,结构调整对农民既是熟悉的,也是自然的,因为多年来大家就是这么过来的,结构调整永远在路上。令人纠结犹豫的问题是,怎样进行结构调整?过去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太多了。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社会,如何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就成为对农业农民发展至关重要的事情。

  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主要手段,无外乎是发挥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两只手”的作用。从前些年我们引导农产品种植的实际情况看,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政策导向中,市场出现了什么问题再去研究什么问题,哪个品种出现了问题就研究哪个品种。比如“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哪个环节矛盾多了,就临时性出台措施快速解决问题。但在这一思维下形成的政策体系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难免按下葫芦浮起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是在“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圈子中循环反复。

  另一个现象是在农产品调控体系中畸轻畸重的问题,一方面对果蔬奶等农产品缺乏调控的政策手段,仅靠市场这只手,常常出现某些产品价格上涨过快过高,面临快涨高涨时又匆忙进行调控,使农产品总是在“涨了跌了”中交织;另一方面对一些主要农产品,政策调控的滞后性又比较明显。比如这几年我国玉米等农产品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偏离,库存过高,原因之一在于调控措施相对滞后,淡化了市场这只手的调节作用。

  因此,解决好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从政策上要明确目标,就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调动好、保护好和发挥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依靠市场自我调节和政府调控“两只手”,在手段上由事后调控向顶层设计、事前预案迈进,尽量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可喜的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今年将调整实施了9年的玉米收储制度,在政策支持与市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只要让“两只手”发挥好作用,农民就会不断增强对结构调整的信心与自觉。回过头来看那位东北农户的期望,其实他知道结构调整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调到位、一劳永逸。他真正关心的是,种什么才能收益最大、风险最小。(作者:瞿长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