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阿大葱油饼店该不该停业?

2016-09-28 21:36:3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上海茂名路上的阿大葱油饼店受到周边居民的喜爱,并被BBC美食节目报道,吸引了更多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但走红网络之后,紧跟着麻烦也来了。日前,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向媒体证实,已经多次开展整治行动并约谈当事人,责令阿大葱油饼店停止经营活动,理由是葱油饼店开在居民楼里,属于无证无照经营。

  对待网红葱油饼店不是选择题

  这一做法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为什么在走红后,监管力量马上就介入了?监管部门的做法是否过于粗暴?更应该管的难道不是毒大米、毒牛奶?

  面对质疑,首先必须厘清的问题是,老伯的葱油饼店经营30多年来,为什么一直没有办理相关的证照?对于这样一个受到周边居民欢迎,门口经常排着长队的葱油饼店,当地监管部门不可能一直无视它的存在。那么,究竟是老伯不愿意办证,还是不具备办证的条件,抑或当地工商部门不给其办理?其次,葱油饼承载着许多人对老上海美食的记忆,但它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卫生的标准?如果不符合相关标准,那么便可能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伤害。弄清楚这些基本事实,是讨论监管部门的做法是否合理的基础,否则便将有失客观和公允。

  如何处理无证无照经营的网红葱油饼店,确实是对当地监管部门的一个考验。如何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能够得到民众的情感认可,必然要面对情与法的冲突。

  城市特色的美食小吃是承载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城市商业化的发展,很多传统特色小吃面临生存危机。如果坚持传统工艺,便很难做到大规模生产,从而租不起租金越来越高的店铺,只能以流动摊贩或者蜗居在居民楼内等方式生存。而改变工艺,实现商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又将使其失去原有的味道和气质。

  阿大老伯的葱油饼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坚持传统生产工艺,坚持慢工出细活,为了保证葱油饼的口味和品质,甚至拒绝了企业的收购。这种专注的态度和坚守的精神难能可贵。在很多人看来,对待葱油饼店的态度,也体现了执法部门对老伯坚守传统的精神以及城市传统美食的态度。

  但是,葱油饼店走红之后,更多目光投射于此,无证经营实在说不过去,执法部门必定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为维护经营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进行的整治行动,于法于理都有依据。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受到民众的喜爱,还是被BBC报道,只要是存在“违法经营”行为,都应该一视同仁。对于葱油饼店来说,红了之后,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民众的喜爱和BBC的报道,都不应该是违法经营的“护身符”。

  虽然这道题不好答,但却并不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执法部门完全可以在遵守法律法规、照顾民众情感、传承城市美食之间,给出内容丰富多彩的答案。就算老伯的经营没有合法的手续,存在安全卫生隐患,执法并不一定非得是冷冰冰的。可以其他引入力量帮助老伯改善经营环境,取得合法手续,实现规范化的经营,让老伯能够继续他的营生,市民依旧吃到好吃的葱油饼,老上海的味道在城市留存。

  值得欣慰的是,黄浦区监管部门已经将阿大老伯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监管信息提供给了阿大葱油饼所在的街道,建议街道从扶贫帮困的角度,帮助阿大葱油饼在附近寻找租金合适,可以办理证照合法经营的场所。这样的结果无疑体现了监管部门执法的温度和善意,对于如何保护类似阿大老伯这样的传统工艺的坚守者,也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借鉴。

  阿大葱油饼关乎公平经营问题

  关于这件事,网上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大家都在指责执法部门不够人性化。其实,换作别人,而不是名气太大的阿大葱油饼,也许早就被取缔了,而不会约谈那么多次,阿大不断歇业仍又不断重开。十几年无证无照经营,这其实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没有关系,这与要不要尊重法规、要不要依法管理有关系。

  很多人说,有人买就是硬道理,那个所谓的证,作用是什么呢?几十年的经营、诚信、百姓认可,这就是证,这是百姓发的证。——这套道理好感人啊。还有人说,相关部门应该免费给人家办个证。拜托,不是没有证的形式要件问题,也不是相关部门不给办证,而是阿大葱油饼的经营场所属于非商用性质,那是居民楼,根本没法办理证照。

  食客眼中的美食,在周边住户眼里,也许就不是那样了。很多城市,一到夏天就有很多烧烤店喜欢占道经营,食客非常多,生意非常好,常常搞到深夜。对此,周边居民自然是深恶痛绝。外人一般也能理解,也觉得相关部门应该出手管理。但是,用人们力挺阿大葱油饼的逻辑:人家生意那么好,难道不也是“百姓发的证”么?难道不应该人性化处理么?

  据报道,阿大通过多年奋斗,已经撑起了自家的一片天,不但供儿子读完了大学,还在上海买下了多套房产,身价千万。这当然是阿大的手艺和勤劳换来的,但是你想想看,假如还有另一个手艺同样好、人也同样勤劳的阿大,但是他必须办证办照,必须付出高额租金去租合法经营场所,他的葱油饼生意还能做下去吗?还能身价千万吗?

  无证无照不仅关乎卫生和扰民的问题,也关乎公平经营的问题。对一个无证无照卖葱油饼的人性,就是对另一个有证有照卖葱油饼的残忍,因为他们的经营成本完全不一样。有人建议,当地政府应该从扶贫帮困的角度,帮阿大在附近寻找到租金相对可以接受,且可以办理证照合法经营的场所。且不说身价千万的阿大,是否符合“扶贫帮困”的标准,问题是,其他所有无证无照经营的,是否也该照此办理呢?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国家不是家庭”,是说一个家庭可以讲人性和关系,但是一个国家必须讲利益讲效率。很多人显然是基于家庭视角看待阿大葱油饼,认为应该允许它存在并善待它,但是如果基于国家视角,这么办是肯定不行的——法不容情,大家都不讲规矩都讲人性,相关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如果可以这样大,你觉得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阿大的葱油饼摊子,之所以不愿迁址到合法经营的店面,说白了,无非还是成本问题。食客们倘若真爱阿大的葱油饼,就应该自愿承受更高的价格,帮助阿大在有证有照的店面也能继续经营下去。而不是动辄要求政府掏钱,或者公开不把法规放在眼里——政府的钱终归也是纳税人的钱,法规不该因为“网红美食”而被弃如敝屣。(李一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