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有些“奇葩证明”为何难消除?

2017-06-21 16:17:2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最近又有一则“奇葩证明”引人注目:某地一外来务工就业人员的孩子准备入学,结果在积分申请表上发现要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公安机关明确不再出具的18种证明当中,上述证明已涵括在内。虽然最终还是开具了,但经办部门人员质问教育部门:“小孩读书与其父母有无犯罪有关吗?难道小孩的父母有违法犯罪记录,就可以剥夺小孩读书权利吗?”
 
  想起两年前在云南盐津县发生的另一起事件,一女性在外地买房时,被要求到老家派出所开具“无犯罪前科证明”。户籍民警也在证明中加入点评:“难道有犯罪前科的就不可以买房吗?贵单位凭什么立此项规定?”这类证明之所以“奇葩”,大抵在于有违常理,公民上学、买房、婚育等都是正常权利,和犯罪记录何干?按照深化“放管服”的“四个一律取消”,这明显属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类,只能在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政审、调查或企事业单位重要岗位人员任用三类情况下开具。
 
  但这两则新闻的“奇葩”程度又略有不同,假如作买房之用的开证明荒谬至极,作上学之用的却容易从现实中找到依据。此依据就是,父母是否有违法犯罪记录确实和小孩的读书权利无关,但在教育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形下,家庭状况又真切成为学校选学生的参考要素。君不见此前的民办小学招生,一些学校对家庭状况的探知已经上溯到了“祖三代”?甚至单位、职务、学历都在考查范围内。当今教育越来越倾向“素质化”探索,不少小学特别是民办小学,更乐意招收家庭状况良好、家庭教育理念相契合的生源。可以断言,哪怕相关条款不再硬卡“无犯罪证明”,也绝不代表学校就不重视了、不需要了,它只会以更隐匿的方式存在。
 
  对“奇葩证明”喊了“一律取消”那么久,为何有些就是取消不了?这是因为有的证明虽然“奇葩”,但并非完全不合逻辑。比起作上学之用的开证明,有许多更有说服力的案例:如保险公司理赔时要求再三确认身份,初衷是尽量规避被冒领、误领的风险;又如被作为极端案例的“你妈是你妈”,实际上是旅行社认真核对“紧急联系人”正确与否……再摘录几则“旧闻”:去银行换残币,需要“非故意烧毁钱币”证明;医保报销,需要“自己扭伤脚脖子”证明;办理公积金贷款,需要“结婚前未婚”证明……相比之下,这类证明才更加具有“奇葩”性质吧。
 

  曾有媒体梳理“奇葩证明”,发现它们多与政务部门有关系,如房产、土地、民政、公安、社保、计生等。细究之,“奇葩”有时不在证明本身,而在办理的过程。前不久中央提出继续深化简政放权,“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可以视作对“奇葩证明”的归类,其中后三种类别的指向大都是服务态度和过程——明明能通过现有材料、信息联网就足以证明的,却一定要拐弯抹角折腾一下,老百姓怎么可能没有怨言呢?(王庆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