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白天有人管晚上无人问 独居老人夜间安全谁守护?

2019-06-18 20:18:2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爱杺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已将陪同护送社区独居空巢老人就医作为一项常规陪护服务。

  南京市141万户籍老年人口中,只有不足2万人入住各类养老机构,更多人由于观念和生活习惯,坚持自己在家养老。他们有的独守空巢,为了不让儿女操心,坚称能够“自理”。然而,高龄老人的体能每天都在走下坡路,并没有他们自己认知的那么强大。最近,南京主城某区一位87岁独居老人邵老太太在家猝死,引发了儿女、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护理员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思考。

  老母晕倒在卫生间悄然离世

  儿女愧疚难当

  “母亲去世后,请不要透露我家里的情况,免得邻居指责我不孝顺。”女儿说。老人出现异常是被该楼幢单元的签约志愿者冯女士发现的:“每天早上7点多我梳洗好去看她,老太太都会把门开着让我进去,但那天门里没反应。我担心她可能病了,立即给她女儿打电话,女儿说能不能中午回来?我没有钥匙,坚持让她回来一下。上午10点多,她女儿打开房门后,发现母亲晕倒在浴缸和抽水马桶间的地上,身上还有余温。我们立即将她送往医院,但老人还是不治离去。医院诊断为心脏病突发。”

  冯女士是长期服务于该社区一家3A级居家养老组织发展的志愿者。近年来,这样的居家养老组织在南京发展了1255家,由政府推动并进行补贴,经社会力量总动员,每个社区都有一到两家。经该组织“主持”,隔壁楼幢的冯女士签约成为邵老太太的“守望志愿者”。冯女士负责每天上门签到、问询,邵老太太如有什么需要,冯女士会及时联系居家养老组织的护理员及其儿女。冯女士根据上门记录,每月可从社会组织领取几百元照料补贴。

  邵老太太有一双儿女,但平时都很忙。女儿曾表示把母亲接到自家来照料,老人不肯,说能自理也习惯一个人生活。就这样,儿女分别一两个星期来看望她一次。老人出事后,女儿痛哭流涕,连称“不孝”,儿子也沉默无语,对于母亲的突然离开充满自责愧疚。

  独居老人的夜间安全成盲点

  谁来守护?

  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的退休工资足以支付养老院开支,也可请一位住家保姆,可为什么没这样做呢?“多年前,老伴因病去世,老太太年龄不算太大,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冯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几年随着年事渐高,居家养老组织每天除对她提供助餐、助急等服务外,还动员小区较年轻的志愿者和她“结对守望”。或许老人意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渐完善,每天都有人上门看望照护,自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大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所有照护都发生在白天,独居老人的夜间守护充满了未知数。

  在2017年底发布的《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白皮书)中,记者看到,南京市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1.66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3.03%,且每年以1.3万—1.5万的数量递增。此外,空巢老人82473名,占老年人口总数5.81%;户籍独居老人33671名,占老人总数的5.32%。从以上数据看出,占老年人口14%以上的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达20万人以上,他们在夜间的看护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记者了解到,像邵老太太这样的老人,可以申请政府部门设置家庭养老病床,有紧急呼叫器、卫生间适老化改造等。但老人身体出现突发紧急状况,呼叫器的保障功能往往大打折扣。

  尝试志愿者上门陪吃陪住

  但效果不理想

  “愿意住并住得起养老机构的毕竟极少,多数老人即便高龄、独居,甚至空巢也依然选择在家养老,这使得遍布于社区的养老组织这几年大有可为。”4A级社会组织、南京玄武爱杺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陈金松告诉记者,社区高龄独居老人长期独自生活,难免在性格上有些偏执,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多讲究。为就近提供上门照料的养老护理服务,他们注重培养发展社区的养老服务志愿者。“我们在建邺区兴达社区,针对120位需要照护的老人,组织了相应的150位志愿者,志愿者每天敲门问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渐渐形成照护机制。”。

  针对高龄独居老人的夜间看护,爱杺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动过脑筋:动员经济条件相对困难,但愿意照料老人的志愿者陪老人吃饭、住宿,按照每天30元给予补贴,但收效甚微。“独居老人往往个性偏执,不接受外人陪住;陪住的志愿者有的也拉不下脸……”。

  陈金松说,不愿意住养老院且不肯与儿女居住的老人还算有福气的,至少儿女在一个城市,即便难得过来,毕竟也能见到面。最可怜的是那些空巢老人,儿女远在异地、长期不能前来探望。记者在位于南京后宰门的“钟山银城梅园颐养中心”,就遇到一对从东南大学退休的空巢老人。这对夫妇年逾九旬,一位是数学专业的博导,一位是化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最近十年,我俩生活就依靠一个钟点工,每天来服务3小时。现在年岁越来越大了,互相难以照料,只有住进机构”。

  在2楼一个朝南的二人房,刚从别的机构搬来的93岁的葛老太太告诉记者:虽然比北面房每月贵了近千元,但这间带半个露台,每天可以站在露台上眺望大门口,只为看儿子来了没有!“住进来的老人,刚来时就像幼儿园的孩子,死活不肯进门,一个星期后,儿女来接也不肯走。”正在试营业的梅园颐养中心负责人说,老年人非常害怕孤独。

  《白皮书》显示,南京市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还在加剧:2017年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2.42岁,其中男性80.49岁,女性84.52岁。南京市民政局相关部门介绍,针对95%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近几年来遍布全市各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助餐、助医、助急”等养老服务能力的3A,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护理员也有几千人。但老人的夜间照护确实是一个盲点,在少子化、空巢化的社会现实下,当儿女难以作为唯一照料老人的主体时,依旧需要政府部门推进、社会力量介入,“例如已经推行的护理补贴向包括子女在内的人员发放,就是其中一个行动方向”。(记者 董婉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