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跨越千年天堑——怒江两岸怒族人踏上脱贫路

2019-06-30 02:11:0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昆明6月29日电 题:跨越千年天堑——怒江两岸怒族人踏上脱贫路

  新华社记者 伍晓阳、庞明广、杨静

  望着村外正在施工的跨江大桥,44岁的怒族妇女根四付开始憧憬未来的日子。

  两岸高峰耸立,江水波涛汹涌,怒江大峡谷让世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对世代居住在怒江两岸的怒族人来说,奔流的大江曾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从溜索到人马吊桥、汽车吊桥,再到如今一座座现代化跨江大桥,作为怒江边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怒族人正跨过天堑,踏上新时代的脱贫之路。

  道路通了:衣食住行样样方便

  根四付的家乡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是全国唯一的怒族乡。根四付生在怒江西岸的托坪村,但乡政府所在地却在江东岸。

  “小时候喜欢吃糖,只有乡里买得到。”根四付说,以前江上没有桥,去乡里只能滑溜索,父母担心她的安全,从来不让她滑。直到十多岁,父亲才带她第一次滑溜索到乡里赶集。

  生活的艰辛远不止吃不到糖。1993年,根四付怀胎十月临产,她挺着大肚子没法滑溜索去乡卫生院,最后自己在家把儿子生了下来。“这在当时不稀奇,很多人都只能在家生孩子。”她说。

  直到2009年,匹河乡在怒江上修建了一座人行吊桥,溜索过江才在当地成为历史。虽然这座桥走上去左摇右晃,最多只能同时通行10人,怒族人的生活还是很快有了起色。

  4年前,根四付拿着从银行借来的5万元无息贷款,在乡里开了一家怒族服装加工店。每天,她都要坐在缝纫机前从早忙到晚,但她觉得,这样的日子要比过去幸福太多。

  “衣食住行都比以前更好,更方便。”根四付说,以前交通闭塞,想做什么都做不成,只能去山上背柴火、找猪食。“现在我在乡里开店,还有人在微信上找我买衣服,日子好过多了。”

  头脑通了:娃娃上学不再发愁

  过去,落后的交通、闭塞的环境,让怒族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贫困生活。据有关资料记载,在16世纪以前,怒族还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我读书很努力,如果小时候条件好些,至少能读重点大学。”28岁的怒族人、匹河乡老姆登村大学生“村官”和志青说。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2008年考上了云南省内一所普通本科。

  高考那年,和志青的数学成绩在全州名列前茅,但英语只考了39分。“我们小时候连汉语都说不顺溜,更别说学英语了。”他说,英语老师教“Banana”这个单词,可他当时连香蕉都没见过。

  “现在的孩子条件比我那时好太多了。”和志青说。如今,走进福贡县匹河完小,现代化的教学楼、宿舍楼是全乡最靓丽的建筑,学校内还有音乐舞蹈室、美术图书室、少先队活动室等。

  “我喜欢弹吉他,已经学了一年多。”五年级3班的怒族学生和建强在音乐舞蹈室里拨弄着吉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和父辈不同,11岁的他对溜索已经没有一丝记忆。只要10多分钟,他就可以跨过怒江从学校回到家。

  匹河完小副校长和盛说,10多年前他刚工作时,怒江西岸的孩子上学还要滑溜索,许多学生到五六年级还不太会说汉语。怒族家长也不太重视教育,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不读书了。“现在村民都很支持孩子读书,我们学校已连续多年辍学率为零。”

  未来通了:跨越天堑脱贫在望

  在怒族人口占比达95%的匹河乡,截至去年底,贫困发生率仍高达57%。但怒江两岸的飞速变化,让怒族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今年春节前夕,163户村民搬进了位于江边的匹河乡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们住进了崭新的单元楼,当地政府还给贫困户家里配置了电视柜、沙发、高压锅、电磁炉等生活用品。

  “可以说是拎包入住。”托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和锐说,托坪村有好几个小组在大山上,过去,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从山上走到山下要四五个小时。全村人均只有0.6亩耕地,坡度基本都在45度以上。“干活得弓着身子,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到山沟里了,搬迁是唯一出路。”

  搬下来后靠什么生活,当地政府早有谋划。在五湖安置点的院落里,一块电子大屏实时显示着最新的招工信息。和锐介绍,全村667个人中,在外打工的有近200人,其中一半就在乡里务工。“酒店、小吃店、洗车店……只要肯干,总能找到活。”他说。

  离安置点数百米外,一座现代化大桥将在今年国庆落成通车。托坪村五湖村民小组51岁的普肆叁得知这个消息后喜上眉梢。“过去我们这边不通公路,我小时候经常站在江边看对面路过的大卡车。”普肆叁说,前不久他花了12000多元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以后可以开着三轮车外出办事、拉货。

  “等这座这桥修好,托坪村脱贫就更快了。”和锐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