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从“靠天吃饭”到“断穷根”——宁夏扶贫工作见闻

2019-07-22 17:19:0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网银川7月22日电 题:从“靠天吃饭”到“断穷根”——宁夏扶贫工作见闻

  新华网 肖寒

  在中国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连绵起伏的山川,曲折蜿蜒的河流,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卷。

  这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簇拥美景的同时,却也有着最为贫穷的地区——西海固。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与山峦相伴,但从不向命运低头。从“靠天吃饭”到切断“穷根”,脱贫攻坚道路上,宁夏正上演着“一出好戏”。

  清晨六时,天蒙蒙亮。刚上一年级的刘雪倩经常来不及洗漱,便要背上书包,徒步走至几公里外的学校上学。她要先走过一架独木桥,趟过一条小溪,再踩上二十多分钟的山路,有时因为下雨,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走,花费的时间也会更长。

  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地处六盘山东麓,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经济。五年前,大庄村的孩子大部分都要像雪倩一样,为了上学走过长长山路,趟过潺潺小溪。几个年级的学生需共用一名老师,老师们也经常一人包揽了语数外、美术、音乐等多个科目的教学工作。

  泾源的穷,和当地教育水平的落后无不关系。当地政府也真切地明白,“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也是打好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近几年,泾源县委、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摆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位置,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实施教育惠民工程。

  目前,泾源县已建立起覆盖学前幼儿教育、义务阶段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助教计划”体系。2016年在此基础上,又将农村学前免费教育列入《泾源县教育扶贫规划》,为全县所有学前幼儿补助保教费,实现了从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无差别、普惠性的免费教育全覆盖。

 

  刘雪倩和母亲于银芳(7月5日拍摄)。 新华网 肖寒 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娃娃的学校换了模样,上学天天有鸡蛋吃,老师教得越来越好,娃娃成绩也越来越好。”刘雪倩的母亲于银芳激动地说。

  在泾源县泾河镇执教30多年的教师田晓明也见证了泾源这几年教育发生的变化。近年来,他所在的兰大庄小学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健全了各类功能室和各类教学设备;此外,学校还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实现了小规模学校与中心小学课堂资源的同步共享。“教育有了方向,孩子上学才有奔头。”田晓明说。

  时光回到现在,今年准备上六年级的雪倩早已搬进了崭新的学校,上学也不再那么遥远。“我最喜欢美术课,希望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美术老师,帮助更多的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美丽的家乡。”雪倩满怀憧憬地说。

  七月,虽是盛夏时节,但海拔2000多米的地势让固原这片土地即使在阳光直射下也有些许凉意。驱车行驶在路上,沿途与风车牛羊作伴,在略过一丛丛野草之后,一片翠绿色的“海洋”豁然呈现在眼前。

  “这里是原州区姚磨村,也是宁夏著名的冷凉蔬菜加工种植基地。”当地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春琴介绍说。

  李春琴口中所说的冷凉蔬菜,就是当地百姓口中说的“喜凉蔬菜”,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的夏季进行生产,生长温度保持在17℃—25℃的范围。位于宁夏南部的原州区姚磨村,地处六盘山东麓,年均气温仅有6.3℃,再加上当地海拔高、光照充足等特点,是种植冷凉蔬菜的优质地区。

  “十几年前,姚磨村还是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作物产量常常不高,导致农民收入较低。”李春琴说,依据当地地势和气候,近年来,原州区以蔬菜园区和露地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突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绿色”要求,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

 

  姚磨蔬菜产融合示范园内,一名工作人员在检测蔬菜品种(7月6日拍摄)。新华网 肖寒 摄

  在姚磨村冷凉蔬菜基地的加工区内,一筐筐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正等待村民进行分拣和包装。在这里,这些蔬菜都会被装进一箱箱标有“六盘清水河”字样的箱子里,集中运往南方城市甚至东南亚国家进行销售。

  一名正在参与装卸的工作人员称:“为将产品运往各地,目前基地建有蔬菜预冷库、制冰车间、蔬菜分拣精包装加工车间等多个工作区,年外销蔬菜12万吨以上,保障了蔬菜跨区域、反季节的对外流通。”

  李春琴介绍,为进一步扩展市场,姚磨村还利用“互联网+农业”思路,建设了物联网+农业项目,探索“互联网+支部+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的模式,把传统销售和网络销售相结合,通过探索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拓宽销售路径。

  据了解,2019年,在巩固提升26个设施农业园区的基础上,目前原州区建成4个万亩和10个千亩露地冷凉蔬菜示范基地,以种植菜心、西兰花、娃娃菜、番茄、草莓等作物为主,带动全区种植蔬菜21万亩以上,预计年蔬菜总产量80万吨以上,实现总产值12亿元。

  每年的六月至九月,是宁夏枸杞成熟的时期。每年此时,大批村民都会集结于同心县同德村的一家枸杞庄园内,进行枸杞的采摘工作。

  39岁的丁月霞是同德村的当地村民,一大清早,她便骑着电动车早早地赶到了枸杞庄园内,不一会儿功夫,一小筐的枸杞便已经成功收入“囊”中。

  “我们是按斤计酬,每斤一块钱,摘得多,挣得就多!”丁月霞说。

  据了解,丁月霞采摘的这片枸杞庄园叫做“润德庄园”。2013年,同心县政府成功引进了润德生物科技公司,并在同德村建立了枸杞种植基地,计划通过发展枸杞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实现经济收入。

  同德村是“十二五”期间同心县建设的最大生态移民村,2012年搬迁安置东部山区张家塬、预旺和王团3个乡镇群众1379户63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69户4151人,未脱贫建档人口58户160人。

  同德村驻村第一书记吴立权介绍说,为了提高村民收入,同心县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治理、枸杞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同步推进,通过引进外来企业,组织本村村民签订务工合同等方式,利用产业扶贫帮助村民实现脱贫。

 

  这位老农一筐采摘了16斤鲜枸杞,工作人员现场称重并结清16元报酬(7月7日拍摄)。 新华网 肖寒 摄

  在采摘高峰期,每天有近2000名村民参与采摘工作。润德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公司每年支出近3000万元的采摘费,既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也解决了移民村农民就业难的问题。“除采摘外,我们还设有产品的加工生产线,农民们在转变成为产业工人的同时,也带动了自身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丁月霞的老家在河西镇李家沟村,距离同德村15公里左右。六年前,一家人响应移民政策来到同德村,彻底告别了过去“面朝黄土、靠天吃饭”的窘境。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一亩地院子,两间房,还配了太阳能热水器,工作也有了着落,日子过得美着哩!”每天依靠采摘枸杞就能有上百元的收入,丁月霞言语间透露着幸福和满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