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楼下金融”怎样走好“最后一公里”

2019-07-24 18:42:5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社区支行从轰轰烈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到冷冷清清关闭上演“关闭潮”,不过6年而已

  “楼下金融”怎样走好“最后一公里”

  浦发银行设在湖南长沙的3家社区支行以及设立在四川西昌的1家社区支行,正式退出运营,民生银行一天之内有9家社区支行退出运营……最初为打通银行服务“最后一公里”而存在的社区支行,如今频现关停。

  作为“家门口的银行”,以社区支行为载体的社区金融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五六年时间,与当年的火热状态相比,目前社区支行状况堪忧,总体呈现“进少离多”。

  银保监会统计显示,截至7月5日,今年共有270家银行社区支行开业,然而却有358家社区支行正式被批准关停。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关闭的社区支行几乎没有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多大影响,甚至有人在几个月之后才发现社区支行的关闭。的确,与现在便捷的手机办理业务相比,打着“银行最后一公里”诞生的社区支行还是太远了。

  从轰轰烈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到冷冷清清关闭上演“关闭潮”,不过6年而已,但这股风潮是在市场规律主导下的重新洗牌,还是社区支行真的无法继续走下去?

  曾经的竞争筹码

  社区支行的概念,源于2013年原银监会的一份《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文中,原银监会将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银行网点,属于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不过,与一般支行不同,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的主要特点是不办理对公业务,单户授信余额不超过500万元。目前,全国持牌的社区支行有5700多家。

  社区支行通常坐落于住宅区附近的商铺之间,面积较小,一般配置两至三台自助机具,加上两至三名员工。大多数的业务由客户自助办理,必要时员工也会给予协助,客户基本都是来自周边小区的居民,以中老年客户居多,流量并不大。

  与传统银行相比,社区支行功能设置简约、定位特定区域和客户群体、服务便捷灵活。因此,推出之初,社区支行被形象地形容为24小时便利店式的“楼下金融”,意在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精准覆盖。

  事实也是这样,基本的存取款或者咨询理财产品的需求,社区支行基本都能满足,除此之外,有的社区支行还提供生活缴费的业务,包括燃气费、水电费等。由于客户范围较小,一般也不需要排队。

  在其短暂的黄金期内,社区支行由于面积小,为银行节省了部分运营成本,而银行人员的长期驻扎又增加了和居民的良好互动,助推了银行挖掘客户和深度营销活动。另外,对于工作时段没时间去银行的上班族来说,在周末或下班之后去社区支行也很方便。对居民而言,的确是一大便民措施。

  但很快,社区支行便背离了其设立的初衷。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开始崛起,在其冲击之下,为争夺存款及客户资源,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纷纷下沉社区挖掘客户,掀起了设立社区支行的浪潮,社区支行成为银行在压力之下有力的竞争筹码。

  “不少商业银行的社区银行,只是把银行开进了社区,其服务、营销和产品都与以往传统银行网点没有太大区别。”一家商业银行支行的负责人介绍说,社区银行本应立足定位,从社区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入手,将其差异化优势发挥出来。现在问题是,一些社区银行在设立上,并未突出特色化的服务,而成为“跑马占地”、无序竞争的一种不正常手段。

  逆风行驶的社区支行

  调查显示,社区支行的困境多半来自于越来越便捷的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在其强大的渗透力背景下,社区银行好像在逆风行驶,即使仅仅是“最后一公里”,也走得格外艰难。

  移动支付的普及让街边卖菜的大妈都省去了找零钱的麻烦,更别说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数字原生代”了,现代人对现金支付的需求大大减少,社区支行ATM的使用率也大大降低。据调查,过去传统网点每天有三四百人进出,现在一天还不到100个人。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781.77亿笔,同比增长6.97%;离柜交易金额达1936.52万亿元;离柜率达88.67%,同比提高4.36个百分点。

  “很少人去银行网点了,更没人去社区支行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认为,我国远程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对社区支行所承担的传统渠道服务替代很快。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则认为,另外一个影响社区支行业绩的重要因素是,目前的社区支行,不是独立的经营机构,而是银行的派出机构,这就使得其经营活动缺乏充分的自主权,产品开发、服务模式等都是统一标准化的。按照规定,社区支行实行有限牌照经营,一般不办理人工现金业务和对公业务。

  从业务范围看,社区支行主要包括理财销售、个人贷款、缴费结算等,业务简单且同质化较为明显,并不能满足某些社区特殊的金融服务需求。

  据业内人士此前测算,一个社区支行从店面租金(平均20万至50万元)到人员配备(一般2至4人,每人年薪按10万元计算),从店面装修到设备置备(二者总计5万元左右)等,一年成本至少要100万元。按照目前的利差计算,要覆盖100万元的成本,需要拉到2亿至3亿元存款才不赔本。对很多社区支行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门庭冷落、网点关停、驻点人员回支行网点帮忙——这是现今很多社区支行比较普遍的现象。

  面对如此困境,很多银行选择“一刀切”,就像开设的时候的一拥而上,关闭时也决绝果断。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有社区支行退出运营,当年就退出了216家。2018年,又有813家关停,并引发了社区支行频关停现象的讨论。据统计,到今天为止,共有1300多家社区支行退出运营。

  “最后一公里”何去何从

  社区支行真的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吗?对于一部分社区支行来说,并不完全是这样。

  事实上,“关停潮”并不是在所有地区的社区支行发生,这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据了解,“关停潮”多出现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部分人群由于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已经能够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的线上获取,但是在城市的老龄化社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支行模式的银行服务,仍然是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

  即便是在一线城市,仍然有社区支行能逆风而上、绽放异彩,不仅没有“凄切凋零”,反而“生机盎然”。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浦发银行北京分行赛洛城社区支行,因为提供宠物等待区、便民服务区、儿童服务区以及免费收货点、存钱额度积分兑换商品等个性化服务,获得居民认可。“关键是差异化生存,然后提供精准对接服务。” 兴业银行普惠金融部网点的一位负责人认为。

  调查表明,商业银行经营陷困境无法实现盈利是主因。原本计划“个人业务和小微企业”两条腿走路的社区支行,目前大部分只做了个人业务。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近期有专家支招“通过赋予社区银行法人地位、享受贷款审批权限”来解决,以便给社会银行更多出路。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主编殷燕敏则认为,关于社区支行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其实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各家银行的业务定位也因此有所差异。

  “可以肯定的是,在移动支付迅速发展的市场大环境下,银行的离柜率势必会越来越高。因此,社区支行要明确如何定位服务用户,或需要分区域、分层次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殷燕敏表示,社区支行未来的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或许才是竞争力所在。

  有业内人士指出,“轻型化、精简化、智能化、自动化、亲民化、精细化”将是社区支行今后的发展方向。社区支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突破原来设定的一公里的服务半径。未来可以借助广泛的网点分布和深入居民社区的优势,开展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各种活动,提供各种场景体验的社区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