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京沪等多地出台新政 “夏日经济”成为消费新亮点

2019-07-25 17:52:3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夏日经济”成为消费新亮点

  入夏以来,江西省分宜县首个漂流项目吸引了各地前来体验的游客。该项目落户该县钤山镇金鸡布村,投入运行以来,有力刺激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黄传庚摄 (中经视觉)

  近两年,全国多地出台新政推进措施,夏日经济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态势,已由早期的城市小夜市,转变为包括餐饮、旅游、购物、娱乐、学习、休闲等在内的多元消费市场。当然,发展夏日经济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活动的品类不够丰富,部分服务产品的品质不高,功能协调和安全保障有待加强,等等。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北京簋街胡大饭馆门口,早已坐满了排队等号就餐的食客。胡大饭馆总经理郭冬告诉记者,饭点等号是常事,到周末和节假日,甚至会一直延续到凌晨。

  “深夜食堂”的兴起,只是城市夏日经济发展的业态之一。近两年,全国多地出台新政推进措施,夏日经济也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态势,已转变为包括餐饮、旅游、购物、娱乐、学习、休闲等在内的多元消费市场。

  各地出台新政支持

  7月20日晚上10点多,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区依旧人声鼎沸,喷泉广场上小朋友们还在嬉闹,熙攘繁华不输白日。刚刚带女儿看完《冰雪奇缘》演出的王萍,来到华熙准备吃夜宵。“第一次来华熙,没想到现在晚上还这么热闹,餐厅、书店、商店也都还在营业,以后晚上又多了一个好去处。”王萍说。

  为进一步繁荣夏日经济,满足市民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消费需求,前不久,北京出台了相关支持措施,其中,包括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区,前门大栅栏、三里屯、国贸将打造首批地标。到2021年底,在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地标、商圈和生活圈。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质的提升,城市夏日经济悄然崛起,并在全国多个城市“点燃”。前不久,上海市商务委等9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措施,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集聚区的目标,首批“24小时影院”应运而生。这为夏日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场景。

  一些城市的夏日经济也呈现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成都主打“休闲牌”;南京将丰富的夜间活动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相结合,形成旅游“金字招牌”;兰州为了抓住当前应季期,围绕黄河风情线、张掖路步行街等打造地方标志性街区。

  “发展夏日经济,提升消费品质。同时,还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促进消费,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带动就业。”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分析说。

  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美团点评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夜间餐饮消费交易额较上年增长47%,高于日间餐饮消费交易额增长率2个百分点。

  入夏以来,消费者的“夜游模式”也纷纷开启,主题乐园夜场消费需求格外凸显。美团门票大数据显示,进入夏季后,主题乐园夜场门票预订销量同比激增超过1倍,相关产品访问量增长近40%。从年龄分布来看,“90后”“95后”是主题乐园夜场消费的主力担当。

  “夏日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来有为分析说,2019年二季度,美团研究院依托美团平台大数据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深圳、成都、西安、杭州、南京、长沙、哈尔滨、兰州、贵阳、济南等16个样本城市夏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各城市线上服务消费总额近年来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韩元军认为,从需求侧来看,人们的夜间休闲需求比较旺盛,特别是在夏季;从供给侧来看,当前,商场、超市、餐饮等市场主体纯靠白天营业,面临较大营业压力,夜间营业的需求较为强烈。同时,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延长营业时间、鼓励新业态、完善交通运营时间等政策创新,对于搞活夜间经济提供了支撑。

  还需完善配套服务

  我国城市居民众多,决定了城市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也决定了消费者对夏日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方便市民出行,北京地铁公司正式实施延时运营方案。每年5月到10月,每逢周五工作日及周六休息日,地铁1号线、2号线将延长运营时间。除公共交通服务外,今后,还将同步完善“夜京城”地标附近的标识体系、休闲、灯光、环卫、通信、餐饮等多项配套公共设施和服务品类。

  “发展夏日经济,尤其是夜间经济,构建能够满足多数夜间消费者出行需要的夜间交通系统必不可少。”韩元军分析说,一方面要完善顶层设计,政府部门要完善城市夜间消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公共交通运营时间、营业场所管制、重大活动审批程序精简等方面优化;另一方面,市场主体也要发挥主体作用。

  以“深夜食堂”为例,需要外部氛围和内部提升共同发力,才能起到良好效果。郭冬告诉记者,胡大饭馆客流量大离不开簋街的氛围,“没有氛围,单打独斗的一家店很难做起来”。同时,饭馆还要练好“内功”。“对于夜宵,吃仅占六成,环境服务还占四成。”郭冬介绍,为了让消费者在吃好的同时有好的环境体验,胡大饭馆簋街总店重新装修时,店面全部安装了新风系统。

  当前,发展夏日经济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活动的品类不够丰富,部分服务产品的品质不高,功能协调和安全保障有待加强等。

  来有为建议,发展壮大各城市的夏日经济,促进服务消费,首先要规划和打造经济特色商圈、特色街区,推出精品夜场活动,打造经济集聚区。其次,要引导和支持旅游景点开放旅游线路或延长观光时间,在具备条件的旅游景点、博物馆、科技馆开发夜间旅游体验项目,带动文化旅游发展。同时,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引导和支持国内外企业策划开展主题鲜明、高品质文化休闲、演艺体验活动,推出更多有特色的美食、文化、旅游和娱乐服务,增加夏日经济供给并提高供给质量,带动消费。

  此外,还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引导出租车企业和网约车平台加强服务保障,提高服务质量。在居民聚集的生活区域,发展餐饮外卖、闪购等“互联网+生活服务”,扩大传统夏日经济的服务范围,把方便快捷的服务直接送到消费者家中。还要进一步改善旅游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加强安全保障,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