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女人:坚持用电影语言拍摄作品 影视双栖,初心未改

2019-07-30 18:49:4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李少红在电影《解放了》片场和工作人员沟通。

李少红在电影《解放了》片场指导演员。

  1989年5月24日,李少红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北京日报》的版面上。当天的《北京日报》二版中心区偏左的位置,有一个“豆腐块”,标题有些耸动——本市上映的第一部“儿童不宜”影片《银蛇谋杀案》。李少红身上的另一个“第一”,是她1995年执导的电影《红粉》,开启了国产片分账模式的先河。而随后拍《雷雨》,更是让她成为国内最早转型拍电视剧的电影导演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影视行业的李少红,是为数不多在电影和电视两个领域皆有建树的导演。不管是电影《血色清晨》《红粉》,还是电视剧《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新红楼梦》,皆有李少红的鲜明烙印。尽管已过耳顺之年,李少红却依然保持着年轻时超乎寻常的精力,自称“影视两栖动物”的她感慨:“能慢慢和这个时代一起发展和进步,我自己收获很大,这几十年也很充实。”

  ■一个选择

  “不当导演我应该是医生”

  改革开放前,李少红还在南京部队医院工作。1978年恢复高考,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原本准备考医科大学的她,误打误撞学了导演,以致很多年以后她开玩笑说:“如果不当导演,我应该是一名医生。”那时,有个同学递给她一张《人民日报》,报纸的文艺版上有一栏北京电影学院(简称“北电”)的招生广告。这位同学问她:“你妈妈不是学电影的吗?”这让李少红有了学电影的想法,但不管是她自己,还是从事拍电影工作的母亲,都认为她考上北电的可能性极小——几万名考生中仅招收百余人。然而,幸运女神垂青了她。

  考入北电,李少红与陈凯歌、张艺谋等人成了同学,其后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中坚力量。第五代导演,他们的成长背景有着抹不去的“文革”十年的时代烙印。特殊的成长背景,造成了他们在导演生涯的前10年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有着“耿耿于怀”的电影表述——《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乃至《红粉》皆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提及自己形形色色的同学,李少红总是津津乐道,她说陈凯歌永远很文艺,有领袖气质;田壮壮比较实际,经常告诉旁人少看书,因为电影是拍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当时,李少红在班上的外号是“女人比男人更凶残”(1967年英国电影名),“我们当时习惯用电影来起外号,当时有人说我比男人还狠,堪比昆汀,后来我确实也拍了《银蛇谋杀案》《血色清晨》这样的惊悚片。”

  事实上,北电在“文革”前已经进行了10年的教学,导演系、美术系、摄影系、录音系都已经比较规范。1978年恢复全国招生后,北电的老师们按照那个年代能给予的最明确、最系统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曾教过李少红的北电教授倪震不无自豪地说,北电沿用的是苏联的教学方法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是单调了一些,但是保证了剪接的清晰流畅,保证了做电影的基本功。”

  李少红入读北电的时代,有两门课最受欢迎,一门是周传基的“电影的声音”,一门是倪震的“银幕的造型”。抛开电影技术层面接受的专业教育,她更愿意把自己接受的电影教育,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北电美术系的孔都教授以及中央美院的吴达志教授,在美学方面给予她极大滋养。著名文艺评论家李陀则帮助李少红建立起历史观,“李陀告诉我,别光想导演是什么,要把自己缺的知识充实起来,一本本看世界各国的历史,慢慢从纵向和横向了解历史,随后才有历史观和电影理论的结合。”

  ■一段阵痛 大师情结撞上了商业片时代

  1982年,李少红走出北京电影学院大门,就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大门。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她来到谢铁骊导演身边做了副导演,就像她母亲20年前从北电毕业,马上做了谢铁骊的副导演一样——当年,谢导带着她的母亲拍《早春二月》;这一次她给谢导打下手的则是《包氏父子》。

  李少红在谢铁骊身边做了3年副导演,因为要生孩子,不得不暂停。等她生完孩子复出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电影行业。1988年,时任北影厂厂长的汪洋专门抽调了几位年轻导演,尝试拍摄适合市场的影片,李少红是其中之一。彼时,“商业片”这个词刚被提出,所有人都不清楚。《银蛇谋杀案》是北影厂分配给李少红的,她第一反应“觉得自己特别倒霉”,哭得稀里哗啦,“同学们都拍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盗马贼》这样的文艺片,我的命运却不如他们。”

  1978年到1982年期间,北电从老师到学生,心中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就是大师情结。不向世俗和票房妥协成为那时青年人的精神主流。换句话说,电影学院从来不会教商业片的招数。倪震教授解释:“不能说故意不教,即使反复搞斯皮尔伯格,反复搞香港电影研究,也不能压抑、湮没学生们对大师们的向往和尊崇。”

  那时李少红已毕业五六年,张艺谋、陈凯歌等同学都已经扛着拷贝,走出国门奔各大电影节去了,可她还是个副导演。田壮壮劝她:“拍吧,等于是个入场券。”李少红咬咬牙,就把《银蛇谋杀案》接下了。结果,那一年,北影厂最赚钱的影片就是《银蛇谋杀案》,光拷贝就卖了二百多个。人们惊讶,一个女导演,竟能拍出这样的影片——当年《大众电影》杂志曾列举《银蛇谋杀案》的18处凶残血腥镜头。提起这,李少红很骄傲,“那时候没有什么特效,都是真刀真枪拍出来的。”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也倒逼着电影业体制深入改革。在那段时间里,中国电影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剧变。李少红说:“原来都是计划经济,电影厂会把所有东西都配齐,1993年后开始体制改革,取消导演室,所有人的电影都是自筹资金。”

  1995年1月5日,《北京日报》刊登了李少红新片《红粉》上映的消息。这部当年摘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作品,花了李少红好几年时间去找钱。香港导演徐克资助了《红粉》前期筹备的钱,但等到电影立项时,相关政策规定取消合拍片,李少红回忆:“徐克当时就傻了,连着问我‘怎么办’,这钱等于打水漂了。”

  《红粉》最终筹到250万元人民币,因为在发行上急于收回投资,在1994年11月电影局审查通过《红粉》之后,香港大洋影业有限公司就以380万元人民币买走了该片的全球版权。该片最终收获了28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也是国产片第一次实行国际通行的分账模式,制片方分成35%,电影公司+影院分成65%。李少红感慨:“这个模式到今天几乎没有变,比例上都差不多。”

  ■一种审美

  电视剧可以用电影语言来拍

  从电影转向电视剧,对李少红来说,多少是被逼的。《红粉》在艺术和商业上是成功的,但在寻找投资上让她感到心力交瘁,相比之下,拍电视剧不用为筹钱操那么多心。当时,李少红、滕文骥、夏钢、何群等一批第五代电影人都“下海”拍起了电视剧。大家的普遍心态,不过是想“混口饭吃”——他们的眼光里还流露着对电视剧的不屑,但在严峻的生活面前,只能暂时把艺术的梦想藏在心里,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曲线救国”。

  “第五代”们刚拍电视剧时,困惑是难免的,李少红的北电师兄吴子牛导演说过一句大实话:“一个导演特别喜欢战争题材,但投资方不喜欢,而投资方喜欢的,他又不是非常喜欢。怎么办?第一年拒绝,第二年拒绝,到第三年还能拒绝吗?”而另一个矛盾是,从前只需要拍几十分钟的东西,现在却要拍几千分钟,从叙事、结构到表现手法都不同。

  李少红选择了《雷雨》作为自己试水电视剧的第一部作品。理由是,《雷雨》自己比较熟,上学时演过这个戏。当然,那时电视剧之于她,还显得十分陌生,“了解下来,大概摸索出一些规律:第一个就是室内剧,第二个就是家庭伦理,和老百姓比较接近,再一个就是场景比较集中,不能像电影那样散,倒有点儿像舞台剧,人物也比较集中,但也不能太多,多了拍起来不方便。”

  《雷雨》的成功,让李少红发现,电视剧完全可以是另一种面貌,而不必都拍成土得掉渣儿的生活原生态,“它的影像和造型可以是很精致的,它的叙事也可以有很强的戏剧性。”随后她又拍摄了《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影像和造型的地位被有意识地强化。《大明宫词》获得极大成功,又鼓舞她在《橘子红了》中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影像和造型的审美。

  从2000年3月到2002年3月,因为《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李少红的名字在《北京日报》上出现近十次。将电影镜头般的唯美画面与精雕细琢的细腻情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诗一般的“美丽与哀愁”成了李少红的招牌。吴子牛的评价是:“李少红让人知道了电视剧也可以这样拍。”某种意义上说,李少红的这种审美风格,是对时代的一种呼应——观众不仅希望能了解更多的东西,还希望能获得更好的视听感受。

  尽管拍电视剧似乎显得更为“稳妥”,但这些年李少红从未放弃自己对电影的初心。拍完《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她又回头拍爱情片《恋爱中的宝贝》《门》《生死劫》。2004年,《恋爱中的宝贝》上映前,电影业处在转型期,真正有序的电影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她形容自己就像古代戍边的将士,怀着马革裹尸的悲壮,“当时拍电影环境困难,但我学的就是电影,后来干的也是电影,我怎么能放弃它呢?”今年,李少红的新片《妈阁是座城》在备受期待中终于与观众见面,她的另一部电影《解放了》和电视剧《大宋宫词》不久也将和观众见面。

  而电影导演和电视剧导演这两个角色,之于李少红并不存在什么冲突,因为不管拍什么,她运用的一直都是电影语言。时间倒回到40年前,李少红从南京到北京备考北电,借住在母亲的北电导演系同窗张暖忻的家里,耳濡目染着张暖忻和李陀夫妇谈电影语言。他们告诉她:“你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不是文学的,但是你能表现文学,表现文学里的含义。”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电影语言”,还会出现在李少红接下来的每一部作品里。本报记者 徐颢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