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承德:山水穿行,感受一路绿色风景

2019-07-30 19:40:0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为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韵的生态之城承德。通讯员 石泊湖摄

  卫星地图上的一次鸟瞰,或是置身其间的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特别之处。

  日出东方,射进东经119°15′的第一缕阳光,映出一抹深绿。

  “为了新中国,前进!”71年前,董存瑞在这里发出的呐喊,像洒进大地的种子。

  澎湃的生命力在荒原中滋长,成为一棵树、一片林,成为一个惊艳世界的名字——塞罕坝。

  70年不止息的脚步一路向前,荒山披上绿装,水源重得滋养,昔日贫瘠之所,已成丰饶之地。

  看看这片土地一天的“绿色生产清单”:

  新增约1600亩树木;

  新释放约2万吨氧气;

  新增加清洁能源发电约1.5万千瓦;

  新吸引约20万游客前来赏绿避暑;

  ……

  这片浓得化不开的绿色,是承德。

  7月23日 04:20

  塞罕坝迎来清晨第一缕阳光

  阴河林场丰富沟营林区北沟阳坡,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最后一块攻坚造林地。

  4时20分,当第一缕阳光照上北沟阳坡时,80后技术员赵宁已经在带领工人们“割灌”了。

  这块石质阳坡最大坡度接近50度,机械上不来,刨坑、运苗全靠人工。今年春季,赵宁在这蹲了半个月,硬是啃下这块“硬骨头”,栽活了树。

  “‘割灌’是为了保护幼树生长。”赵宁用镰刀割下一丛灌木解释说,石质阳坡造林不易,每一棵树苗都得小心呵护。

  “雨季来了多喝点水,过几年就能赶上我这身高了。”护完一棵苗,赵宁念叨着。

  赵宁是个“林三代”,从小听着爷爷吃窝窝头就咸菜、住地窨子造林的故事长大。三代务林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造出百万亩林海,赵宁为之自豪。

  “我身高一米八,幼树和我一般高时就成了林。”赵宁比划着说,到那时,塞罕坝这片世界最大人工林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6%的饱和值。

  和赵宁一样,承德市林业草原局调研员封捷然打小就爱听父亲讲述到塞罕坝参加造林会战的故事。“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他最终如愿成为一名务林人。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建设好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封捷然说,在承德,生态自觉的绿色基因早已根植人们心中。历届党委政府也始终传承着植树造林、绿化山河的接力棒。

  华北最绿:有林地面积达到34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1%;华北绿肺:年释放氧气810万吨,吸收二氧化碳1810万吨;京津水塔:每年为京津输送洁净水22亿立方米。

  逐一讲完承德生态建设之最,封捷然自豪地说:“绿水青山是给务林人最好的奖章。”

  7月23日 08:00

  围场蓝旗卡伦乡的苗圃浇上了水

  自塞罕坝穿过茫茫林海一路南下,刚一进入蓝旗卡伦乡,记者就被一幅五彩斑斓的美景所吸引。锦绣海棠、万寿菊、金盏菊、格桑花……十多种树木花卉,长势喜人。

  这里是承德木兰林业集团林业苗景综合体项目区,砖瓦窑村村民张桂香正在给苗圃浇水。“我们每亩750块钱把地租给公司,还可以在基地打工,一天收入就相当于过去种一亩玉米的收成。”张桂香美滋滋地说。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张承地区要定位于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

  “不仅要山川绿起来,还要百姓富起来。”公司副总经理刘树介绍说,如何通过发展生态实现生财聚财,县里和公司一直在探索。

  “脱贫攻坚、生态为先”,一种“林业生态+扶贫”模式应运而生,让国家得绿、百姓得利。

  “我们集中流转土地、吸纳贫困户入股,由企业统一管理、产业收益按比例与百姓分成。”刘树说,公司已流转土地3289亩,覆盖周边6个乡镇57个村,带动1794户贫困户脱贫。

  给客人们备好早饭,哈里哈乡陈姐农家院老板陈淑芝抽空盘了下昨天的账。

  “这几年生态好了,来骑行、观光的游客特别多,村里农家院开一家火一家。”收好头天赚的1260元钱,陈淑芝心里美滋滋的。

  “承德已建起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3个,湿地公园20个。”封捷然说,这些“绿风景”带动全域实现旅游收入506亿元,232个村通过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千万亩经济林,算下来,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3040元。”封捷然说,“市里的目标很明确,今年底,承德所有贫困县将全部脱贫出列。”

  7月23日 15:00

  松树沟村“矿山采摘园”一派繁忙

  从蓝旗卡伦乡林业苗景综合体来到宽城满族自治县松岭镇松树沟村二道沟,漫山披绿,山楂、板栗、苹果等树木排成排、连成片。十几名工人挑着农家肥,一堆一堆地分放到每棵果树下。

  “看不出来吧,这花果山原来是矿山排土场。”承德京城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绿矿办主任郭子明介绍说,再有两年时间树就结果了,这里将建成采摘园。

  “占一座山、还一片田、建一个园。”郭子明说,京城矿业集团已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绿色矿山建设,累计栽植各种苗木超1亿株,13座闭库尾矿库绿化率100%,达到了“远看是山,近看成林”的效果。

  “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是硬指标。生态红线,也是政治底线。”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鹤松说,近3年,承德累计压减矿权347个,取缔关闭矿山230家,生态修复50多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9个。146家矿山企业向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型能源等绿色产业转型。

  在承德德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尾矿透水砖整装待发,即将运往北京。

  “这种透水砖以尾矿砂为原料,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该公司董事长田文说,“北京长安街上,就铺着咱这砖。”

  承德市工信局尾矿办主任郑培军前些年曾为每年新增2亿吨尾矿砂发愁,如今这些尾矿砂却成为“新宝藏”。“市里建成尾矿新型建材项目20个,产值115亿元,许多中高端产品已走出国门。”

  7月23日 20:00

  《康熙大典》实景演出拉开帷幕

  夜幕低垂。元宝山下,战马嘶鸣、骑兵威武——晚上8时整,大型实景演出《康熙大典》一开场就赢得现场近3000名观众的掌声与喝彩。

  “大气磅礴,又富有文化内涵、人文情怀。”北京观众王晓鹏说,“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实景演出。”

  王晓鹏并不知道,投资这台演出的正是承德京城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不少人觉得我傻。”8年前,当该集团董事长杨志国决定投身文化产业,打造这台大型实景演出时没少受到质疑——“炸药一响、黄金万两,开矿来钱多快?”“矿老板还能玩转文化产业?”

  “市委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杨志国意识到,由“黑”转“绿”才是长久之计。

  8年过去了,《康熙大典》累计演出1000余场,接待观众150万余人次,综合收入3亿多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6%,成为国内实景演出收益增长最快的文旅项目,京城矿业集团向世界亮出了河北文化名片。

  “杨志国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承德市委宣传部文产办主任马新民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矿老板转身进军文化产业。

  “这些项目助力承德旅游从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马新民说,2018年,承德接待游客量7009.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65.31亿元。

  就是在这一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到承德GDP比重的39%。

  7月24日 0:00

  塞罕坝望海楼灯光依旧闪亮

  子夜时分,意犹未尽的游客们进入梦乡,但塞罕坝机械林场亮兵台望海楼的灯光还亮着,给茫茫林海之夜平添一抹温暖的亮色。

  “今天,接待了100多位参观者。”护林员刘军说,“我是瞭望员,也是宣传员。塞罕坝的绿色故事,断不了趟。”

  窗外松涛起伏,一片绿海静待新的黎明。(记者李建成 陈宝云 尉迟国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