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上海立法要求全面推行全程监管垃圾分类 建立奖励机制

2019-08-01 16:35:3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上海立法要求全面推行全程监管垃圾分类

  分类收运处置实现闭环衔接

  编者按

  实行垃圾分类,有利于优化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从今年开始,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各个城市积极响应,因地制宜,勇于探索。上海构建“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倒逼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投放驳运处置闭环衔接;浙江嘉兴市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融入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今天本报推出上海、嘉兴两市探索垃圾分类的报道,以资借鉴。

  ●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上海从立法层面确保垃圾分类的全面推行、全程监管,并从源头减量、全程分类到资源化处理,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

  ● 上海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市民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增强分类减量实效

  ● 垃圾分类后,可回收垃圾直接运送到相关回收部门,干湿垃圾各尽其用,湿垃圾经过发酵等生化处理,产生的沼气将被用来发电,只有少量无法处理的部分才会被填埋。有害垃圾则由卫生监管部门专门回收处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近日,上海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测评结果,各区的实际得分和排名先后一目了然,榜单上崇明、长宁、徐汇三区分别名列前三。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测评体系中的分值比重分别为居住区达标(20分)、单位分类达标(10分)、分类收集运输处置达标(30分)、宣传氛围达标(20分)、长效机制达标(20分)。涵盖了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置的所有环节,突出整体水平,注重长效机制。

  据悉,早在去年5月,上海就开始在试点地区启动这一测评考核。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上海从立法层面确保垃圾分类的全面推行、全程监管,并从源头减量、全程分类到资源化处理,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

  近一个月来,《法制日报》记者深入上海市黄浦、嘉定等多个地区,追踪垃圾分类的全过程,并记录下各个环节的所见所闻。

  建立奖励机制

  增强分类实效

  “你是什么垃圾?”7月的上海,这句话成了街头巷尾市民的问候语。玩笑之余,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现代都市的一种时尚。

  盛夏的傍晚,暑气未散,《法制日报》记者来到上海市黄浦区晴苑小区垃圾投放点,这里早已排起了长龙,居民们手持多个垃圾袋,准备将不同垃圾投放入箱。

  史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手里拿着两袋垃圾,一袋是厨余垃圾,一袋是干垃圾。轮到她时,她熟练地把厨余垃圾倒入湿垃圾桶,然后把腾空的垃圾袋连同另一袋干垃圾一同扔进干垃圾桶,随后拧开垃圾房旁边的水龙头,把手冲洗干净。

  “现在一看到垃圾就条件反射。”史女士说,“饭一吃完,我们就要把餐巾纸、牙签和骨头、鱼刺等干湿垃圾分开,分完垃圾就得赶到这里来投放,不然得等明天一早再来投了。”

  史女士还向《法制日报》记者展示了她在支付宝上的“绿色账户”,“垃圾分得好,可以领积分,攒够积分还能兑换礼品”。

  据了解,“绿色账户”通过精准定位,把居民的每一次善举都转化成账户里的积分,让垃圾分类变得“实惠”。这是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办公室与支付平台共同打造的“城市服务”新内容,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市民主动准确参与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增强分类减量的实效。

  同样,对于那些可回收垃圾,有关部门也将回收所得转化成为市民垃圾分类的动力。《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黄浦区针对可回收物的末端处理也运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向居民发放“拾尚包”,统一收集可回收物。

  杨浦、浦东等地的一些社区,还专门设立了可回收垃圾的自动回收机,通过智慧联网,居民只要微信扫一扫,便可进入小程序,开启投放门,机器自动称重后,会按照1公斤1元的标准将回收款打入居民的微信钱包。

  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调研员项兆弘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实行垃圾分类并非一蹴而就,社区撤桶、定点投放需要一定时间适应,相关部门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还有许多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上门引导居民投放生活垃圾。尤其《条例》正式实施后,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垃圾分类不但逐渐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也成为现代都市的一种时尚。

  垃圾分类驳运

  杜绝一锅端走

  “垃圾分类后续处理跟不上,分了也是白分。”上海市一位基层干部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早在10多年前,上海就曾推行过垃圾分类,但成效甚微。究其缘由,是居民辛辛苦苦分好类,结果在环卫工人运输时又混在了一起,让公众失去了进行分类的信心。

  对此,《条例》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将垃圾处理过程分为四大步骤:单位和个人源头分类;物业公司分类驳运;收运企业分类收集和运输;最后处置企业分类处置。并对每个环节作出相应的规定,以杜绝这种一锅端的运输方式。

  实际上,在上海的一些先行试点区,垃圾分类四大步骤早已落实。黄浦区多稼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转运工作就已经相当完善。“比如湿垃圾的转运由上海欣望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干垃圾的转运则由上海洁城环境卫生运输有限公司负责,再也不是曾经的一辆车一次性全‘端’走。”多稼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林说。

  环卫工人王师傅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原先只要将所有垃圾都运到垃圾焚烧厂就好了,但是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要将干垃圾和湿垃圾分别运往不同的地方。

  “最初还存在侥幸心理,把干垃圾和湿垃圾一起运过去,结果吃了‘闭门羹’,人家(垃圾处理中心)不肯收。”王师傅对此深有感触,“干湿分离是垃圾分类中很重要的步骤,市民花了大功夫分好了,我们不能马虎。”

  去年4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要求增强垃圾车的“辨识度”,方便群众监督垃圾车是否专车专用;新增16辆有害垃圾专用运输机动车;色彩喷涂400多辆湿垃圾专用收运车辆,全市湿垃圾专用收运车辆达640辆。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介绍,截至今年5月,上海全市已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908辆、干垃圾车3130辆、有害垃圾车35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29辆。如果居民发现来收运小区垃圾的运输车有混装混运的情况,可以拨打12345等电话投诉举报。

  《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逐步形成了“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倒逼机制,投放驳运环节相互衔接,形成闭环,不留死角。

  重视末端处理

  减少环境污染

  分好类的垃圾最终会运往哪里?

  在嘉定再生能源利用中心,3万立方米的垃圾池让《法制日报》记者颇为震撼,这里存储着嘉定区居民一周内的生活垃圾,然而却没有丝毫异味。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垃圾池采用了密封处理,并在倾倒口安装了植物液除臭喷淋系统,防止味道扩散。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这些垃圾将被抓斗投入焚烧炉,开启蜕变之旅。

  在炉膛内,垃圾会经历干燥、燃烧和燃烬三个过程。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热能通过余热锅炉生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运转发电,接入上海市电网,重新回到千家万户;产生的炉渣也可用于制作道板砖等建筑材料,因焚烧产生的烟气不仅优于国家标准,更优于上海市标准和欧盟标准。

  据介绍,自2017年投入使用以来,这里每天可以处理1800吨生活垃圾,产生的电力能够满足嘉定区近15%的居民生活用电。

  《条例》正式实施后,这名工作人员称,运进来的垃圾更“干”了,可有效减少渗滤液排放,并加速垃圾的自然发酵,提高热值,增加发电效率。

  类似这样的垃圾处理终端站,上海正在逐步增加完善。据悉,上海用于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投资在200亿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投资聚焦末端处置能力的提升,包括2018年新、扩建5座湿垃圾处理设施,另有3座设施在201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干垃圾以焚烧处理为主,计划新、扩建的7座干垃圾处理设施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开工。

  垃圾分类以后,可回收垃圾直接运送到相关回收部门,干湿垃圾也能各尽其用,湿垃圾经过发酵等生化处理,产生的沼气将被用来发电,只有少量无法处理的部分才会被填埋。有害垃圾则由卫生监管部门专门回收处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记者  余东明 实习生 冯小瑜 张海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