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四好农村路”:通向幸福,通向远方

2019-08-17 19:21:4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四好农村路”:通向幸福,通向远方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题:“四好农村路”:通向幸福,通向远方

  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对农村公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四好农村路”建设热潮在全国掀起,农村地区“出行难”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沿着一条条连接十里八乡的农村公路,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四好农村路”为广大农村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路通,一通百通

  虽然不舍,74岁的蒋世学还是“退休”了。

  过去20年,他一直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冯家坪村和云南省巧家县鹦哥村交界的金沙江上开溜索。人畜、油盐、砖瓦,甚至摩托车,鹦哥村的几乎所有物资,都是他操作溜索从对岸运过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图文互动)(2)“四好农村路”:通向幸福,通向远方

  四川凉山州甘洛县两河乡的通乡公路(2018年7月17日摄)。新华社发

  金沙江上的这条“鹦哥溜索”全长480米,距离江面270米,两岸的绝壁陡如刀削,往返其间,令人生畏。2018年7月,此处“溜索改桥”工程正式竣工;今年6月底,大桥到村庄的引道全面竣工,两岸百姓出行不再靠溜索了。

  建起了桥,鹦哥村村民张雄将建房计划提上日程。“以前买一袋水泥,从县城到溜索处运费要2块5,过溜索1块5,卸货搬到家门口再加3块,总共是7块。先不说要跑多少趟,建个房子光运费就要上万块。”张雄说,现在好了,货车一口气运到家,费用省了一大半。

  多少年来,溜索一直是金沙江、雅砻江沿岸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如今,凉山州7个溜索改桥项目已全面建成,各族群众告别“溜索时代”,迎来“大桥时代”。

  镜头转至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霸王岭深处的王下乡,因为森林茂密、天然隔绝,过去被称为“失联”的乡镇,有的村民从未走出过大山。一旦遇上台风,通往山外的明望桥必定被淹没,甚至冲垮。

  2016年,昌江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成了能抗风防洪的新明望桥,新拓宽了通外公路。

  上个月,村民林明正愁山鸡卖不掉,王下乡乡长杨荣辉对他说:“你去镇上卖吧,我已经跟饭店老板说好了。”林明第二天便拉一车鸡到镇上,果然被抢购一空。当林明攥着厚厚一叠钞票来道谢时,杨荣辉笑道:“我根本没和谁说好,有了公路就不愁好销路!”

  路顺,一顺百顺

  眼下,位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市西林吉镇黑山村,脱贫户王景才家的瓜果大棚里,西瓜、香瓜已经熟透,每天都有顾客从县城前来采摘、购买。

  “多亏了这条路!”65岁的王景才感叹,以前村子到县城的路,许多都是马爬犁和人在草甸子、泥地里压出来、走出来的,上县城卖菜一趟得走三四个小时。

  如今,村里修通了水泥路,通上了公交车,到县城只要半个小时。“许多村民坐着公交去县城卖菜,城里人也坐着公交到农村买菜、观光。”黑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丛伦说,一些村民瞅准了商机,开办起了农家乐。

  北方的路不好建,也不好养。“我们这儿有一句话,叫‘三步一换土’,每隔一段土的情况都不一样,常年冻土层也多,经常发生沉陷等问题。”漠河市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管理站段长王庆武说,为了农村发展,再重的担子也要扛起来。

  公路通了,农村发展产业的天地更加广阔了。

  行驶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乡村旅游公路上,6米宽的水泥路面十分整洁,两旁的黎族特色民房别致好看。

  “这是全省最宽的乡村道路。”昌江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卢维说,这条路四通八达,将七叉镇的各个乡村和木棉花观景点连在一起。

  31岁的黎族姑娘洪雯霞看到家乡飞速变化,辞掉海口的工作,回到家乡搞起了乡村旅游,运营不到两年就收回了成本。

  “从羊肠道到泥巴路,从水泥路到旅游路,家门口的这条路越来越宽,乡亲们的致富路越走越顺。”洪雯霞说。

  路好,一好百好

  有了道路的保障,仅2018年,凉山就在彝区10县302个村实施彝家新寨住房建设21353户,同步配套村内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事业建设,全年共有500个贫困村退出、19.94万贫困人口脱贫。

  四川凉山州盐源县藤桥乡麻柳村自从通村路修好之后,兴起建房热。一辆辆运输建材的货车往来不绝,但路上却很少看到遗落的石子或建渣,不时还能看到路过的村民捡起路上的垃圾。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图文互动)(1)“四好农村路”:通向幸福,通向远方

  四川凉山州盐源县藤桥乡麻柳村的通村硬化路和路旁的新居(8月1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

  “自己的路自己修,自己的路也要自己护。”村民刘世银对记者说,当时听说要修路,大家觉得有奔头了,都去投工投劳。路通之后,大家也很珍惜,当起保护村道的监督员。

  “过去我们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多元,硬化路修好之后能达3000元以上。”藤桥乡麻柳村村委会主任刘世华说,农村路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助推器”,也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润滑剂”,大家都愿意跟着村两委在脱贫路上加油干。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四好农村路”,给大凉山深处的各族群众带来新生活、新产业、新面貌。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4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3.4%,其中等级公路比例达到91.3%,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99.64%和99.47%,通客车率分别超99%和96%。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说,交通部门将加快推进撤并建制村、抵边自然村、云南“直过民族”和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等建设,今年底前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2020年底前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记者吴光于、胡旭、李金红、王春雨、杨喆、魏玉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