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女人:李宇春:始终无法认同自己的明星身份

2019-08-20 18:25:2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听完新专辑《哇》中的所有歌,你会很意外地发现李宇春变得柔软了,她摸摸后脑勺,不假思索地回应道:“我的内心本来就很柔软啊(笑)。”

  李宇春变了吗?她一直是那个对世界保持好奇,愿意学习一切新东西的“少年”。刚出道时,很多人会觉得采访她很难,“这可能是所谓的棱角,在内心的价值观和判断方面,我依旧有自己的坚持。”而眼前的李宇春,更健谈、更成熟,能行云流水般地去分享自己的想法。从《野蛮生长》到《流行》,再到今天的《哇》,她变得更生活化,会和爸妈旅行互侃,会关注时事把自己的观点写进歌里,微博上多了与外界的互动,更爱下厨做菜……

  “想到以前,我内心的感受就是,幸好那时候没有什么造型,我现在才有不断提升的空间。”紧接着是一阵大笑。是的,无论造型怎么百变,曲风多么多元,但始终没有变的是她对自己追求的执着,以及一聊到音乐创作、聊到自己的兴趣时不禁捏捏手的小习惯。

  李宇春的新单曲《哇》,更关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的“标签”。

  《哇》封面

  “对自己要求极高,尤其是在音乐上”,是很多合作伙伴对李宇春的评价。

  单曲封面

  A

  “会长”最长开次会十几个小时

  随着她的第十张专辑《哇》的诞生,李宇春也完美地印证了大家给予她的外号——“会长”,因为在《哇》制作期间,整个团队开了太多会。

  就在临近新专辑上线的前几天,开会已经成了李宇春团队所有人的日常,商量方案、排列歌曲、打磨MV……最疯狂的一次,一帮人开了十几个小时的会。

  被问到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人提出异议,劝大家把工作的事看开一点,李宇春急忙摆摆手:“现在是我跟他们说这些,不是他们跟我说(笑)。像那天开会到最后,一共来了四拨人,我其实已经都听不进去了,真的到点了。”

  她想了想,摇摇头,“但怎么讲呢,一到开会商讨就停不下来,老是觉得不够好,就是永远做不完的感觉。”

  每一张专辑的创作过程都被她轻描淡写地概括为“痛苦”,但“对自我要求极高,尤其是在音乐上”,几乎是所有和李宇春合作过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从词曲编排到MV拍摄,从专辑构建到自我表达,每一个细节她都不肯放过。

  比如最先面世的那首《哇》,她将家世、职业、身份、性别、肤色等标签逐一罗列,再加上不断重复的拟声词“哇”,看似字不多,但每一句都融入了李宇春这两年的诸多思考。

  在《哇》的封面上,她背着一个柔软的新生儿,站在无尽也无方向的电梯上,似乎是超越寻常意义上的母爱;MV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渗透出冷静的秩序感和未来感,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很程式化,似乎在宣告“爱无关审视”:“我一直都在想,这张专辑是与生命相关的,直到《哇》这首单曲诞生,我发现这个拟声词能生动地去用一种方式诠释个体。”

  除了坚持表达自我,很多人说这张专辑多了对时间和爱的解释,她想了想,“这可能和我的年龄有关”,现在的她更关注父母、家人和周遭,这种改变和留意,比她二十出头刚出道时要浓烈得多。

  B

  北漂,错过太多与父母的相处

  21岁,在很多人还在徘徊、慌张、自我怀疑的年龄,这位抱有不少人生困惑的女孩,一路从成都的小场地站到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似乎全国观众的热情都汇聚到冠军产生的那一刻,没有人不在谈论她。

  有人在她身上寄托了梦想、看到了勇气,有人对她产生了质疑甚至唱衰捧杀。

  李宇春曾说2005年的自己,整个人是懵的,没人教她怎么做,她迅速地“被成长”。

  对外界的一切声音她都很紧绷,曾经那个惜字如金的李宇春成为采访“重灾区”,你能感受到她身上天生的分寸感和距离感。出道前十年,她始终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这也是其“Why Me”演唱会的主题。而在创作方式上,她也一度顺应市场需求,发同名专辑、找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不再是一个以表现舞台魅力而去唱歌的歌手,开始做属于自己的音乐。即使到了如今,她拥有了足够条件来追求自己坚持的东西,但会对一些快消行为说“不”:“有次看Jay Z采访,他每年都不用发片,但依然还在不断吸收、不断挖掘,这给了我很多动力。”

  现在的她,越来越多地懂得去表达。新专辑中的那首《一而再再而三地喜欢你》(后简称《一而再》)就是献给父母爱情的歌。“离开成都来北京14年了,前13年我几乎没有跟家人有过长途旅行,当你到了一定年龄,就很想带父母出去旅行,去年我开始做这件事。”她突然发现过去十几年,错过了太多与父母相处的日常,“他俩太有意思了,有时斗嘴、有时生气,有时又很好,结婚照中瘦成纸片的两个人如今变成了在海边跳跃的两个胖子,这么多年,有包容,有妥协。在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中,才能走到今天。”只不过这首歌在发布前父母并不知道灵感来自于他们的爱情,“我就想把最美好、最阳光、最甜蜜的东西写出来。”

  喜欢帽衫的李宇春,曾将它穿进日常,也穿上过舞台。

  不久前,李宇春在某节目中展示了一把厨艺。

  C

  比起公众人物更在意“歌手”

  在那些充满着柔情和治愈,让人从喧嚣的环境中得到不少温柔的作品之外,《Hoodie》则源于李宇春一直喜欢的连帽衫,“这是一个非常草根、非常平民的时尚单品,因为潮流变成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就好像普通人拥有这样一件连帽衫,就能拥有超人外套,可以做很多想象中英雄的事情,但实际上,你还是一个草根。”

  她也曾有过疑惑,比如草根和血统有什么关系?“这是我现阶段另一个改变,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了解自己成长的根源,这是关于我原生家庭的探寻,更多是对生命本我的探寻,我更想知道为什么我是今天的我。”

  李宇春说,以前写《年轻气盛》的时候,曾对坚持抒发自己产生了怀疑,到底会不会在某天丢掉自己,她也不知道,只知道现阶段再坚持坚持,就单纯地、纯粹地去表达自己的内心。

  比起公众人物,她更认可自己身上的歌手身份,她保持着对音乐的赤诚和不被娱乐过度消耗的坚持。“专辑对我来说是件神圣的事情,我希望让它有我自己的想法,若干年后回想起来,如果没有自我表达,我应该会很遗憾。”

  就像每次提到入行,她从不会用“出道”这个说法,而是喜欢称之为“参加工作”,“你说小清醒也好,或者小坚持也罢,因为我始终不认同自己所谓的明星身份。什么叫明星身份呢?你就是参加这个工作而已。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天生的明星,或是他家庭出身好给了他一个身份感,我对这些身份体现会有区隔感,你就是个普通人,草根血统。”她想了想,眉头一皱,“我像在这个圈子,又不像,就是我并不认为(这和其他的工作)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新鲜问答

  新京报:可以说,从出道至今你完全没有向市场妥协的心态吗?

  李宇春:专辑吗?我觉得专辑真的没有,完全没有。

  新京报:想过这个问题吗?

  李宇春:曾经思考过,因为永远有人会问你,为什么没有一首类似“口水歌”的作品。

  新京报:现在很流行回忆杀,一会儿超女多少年重聚,一会儿又唱起以前的歌,你应该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吧?

  李宇春:是,但我总觉得有点早(大笑)。隔个二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我觉得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每隔三年来一轮,就没意思了。就我个人来说,生活中确实有很多那个时期的朋友,我们还是会联络,经常联络。

  新京报:这么多年大家一直都觉得李宇春是个符号,你很酷,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但你觉得外界真的懂你吗?

  李宇春:很多人只会说他眼中认知的这个人,表达的也是自己的认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些看法很魔幻,同样是这么一帮人,当你去出席商业活动时,他有时觉得你很Low,有时又很高级……同样一个符号,当它放在不同的场景里,同一帮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但其实没有人知道你原本是谁。

  新京报:那你知道自己是谁吗?有足够了解自己吗?

  李宇春:我当然知道啊,我比他们了解我自己。(笑)

  新京报:能做到这件事,在这个行业里很难。

  李宇春:对,因为你总是会被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评语包围住,部分内容可能还会左右你。

  新京报:你会因为被太多评论所包围,而感到困扰吗?

  李宇春:我现在的状态是——我也在看你们的想法。以前我会觉得自己很可怜,就像站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间里,不同人眼中的你是不一样的,也会有让人失望的评价。但现在,我也在看着你们(笑)。

  春爸春妈

  七夕节前夕,李宇春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段自己拍摄的视频,这也是她少有地向外界分享私下生活。整段视频讲述的是难得回家的李宇春,与爸妈的生活日常。

  进入这个行业,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常事,想起以往缺失的陪伴,李宇春淡淡一笑,“到如今才发现,拿时间来陪伴父母是每年必须要做的事,也被列进了今后的每年日程里。”她还和记者分享了爸妈最喜欢的歌单,“他们一直是我的听众,虽然也喜欢一些电子风格的音乐,但可能觉得难唱,所以还是更喜欢《蜀绣》《下个,路口,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类歌曲。”

  ——前两天我把《哇》发给我妈,她就在微信语音里唱给我听,“哇哇哇”后面的歌词不是“I fall in love”吗?她不会唱也不懂,就胡乱唱着“风里浪”“风里浪”,给我笑坏了。记得我当时发《新物种》的时候,里面有一句“freaky boom”,我妈一直唱的都是“飞起蹦”(大笑)。口述:李宇春

  奇怪习惯

  光环与簇拥,名气与销量……李宇春不断书写着自己音乐路程的丰碑,让外界总以为她拥有了很多艺人梦寐以求的红火,看似处于无欲无求的阶段,但她对自己似乎永远没有满足。每当话题谈及内心,李宇春都会反复问记者,是不是觉得她很怪?也会反复强调着自己看重的一些追求,对于喜欢的东西,她一定要想方设法达到“配得上”的程度,例如她拥有一把自己认为很贵的吉他,但由于一直嫌弃自己琴艺不佳,就只会远远观望这把吉他,而不去碰。

  ——我会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配去弹它,等有一天我觉得水准达到了,才会把它拿出来练。有时身边的朋友会说“你疯了”,我会跟他们讲很多我这么做的理由,他们会说以你现在的名气,这把吉他本来就不能称之为贵,你要买多少把都行。我会说NO,因为我不配。就是对自己珍视的东西,包括音乐和吉他,会有敬畏之心,这算我的一些奇怪习惯吧。

  口述:李宇春

  宅女日常

  出道14年,无论在业内或是业外看来,李宇春始终与这个浮躁繁华的“圈子”有些格格不入。以前的李宇春几乎不用微博,也不喜欢总办粉丝见面会,但现在她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去了解粉丝们的反馈,经常去看粉丝给她的留言和评论,她感叹,即使这样自己用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还是少之又少,还跟粉丝解释说,有些时候可能都在忙着开会,没来得及顾上。

  ——我确实是那种和舞台上挺不一致的人,(私下)是个比较安静的人,也比较宅,大部分时间如果没有工作,我会留在家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会出去晃。虽然和父母分隔两地,但我每天都会和爸妈联络,分享一些家常琐事,比如每天吃的东西、怎么做菜什么的。现在经常是,做了一道菜就会和我妈分享,她就在另一边点评,油多放点、葱多加点,这也是近几年才有的改变。口述:李宇春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录音整理/实习生 姜宇巍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