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不当“葫芦瓢”的第一书记

2019-09-05 16:54:3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石家庄9月4日电 题:不当“葫芦瓢”的第一书记

  新华社记者张洪河、闫起磊

  三年前,河北省平山县下槐镇的南文都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尽管它和游人如织的西柏坡只是隔着一座山。

  那时候,60岁的贫困户范来生还住在破得快要塌掉的房子里,除了琢磨着来年在早已变成“鸡圈”的院子里再添几只鸡,他似乎从没寻思过生活还能有什么新变化。

  那时候,年过5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范明平,几乎快被眼前的困难消磨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毕竟,在这个200多户、贫困户占到三分之一的村子里,平时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一把手都能数得过来,发展之困犹如环绕村庄的大山。

  可不是吗,就连离自己家门口不远,堆放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垃圾坑处理起来都很棘手,范明平真不敢奢望让村子来一个大变样。

  直到张端树的到来。

  2016年3月,带着新鲜感,领着俩队员,抱着铺盖卷,新任南文都村第一书记的石家庄市工商联秘书长张端树,第一天走马上任就愣在了村委会大门口,在那里,“迎接”他的是堵在大门口的厕所和猪圈。

  张端树没吭声,心里却像浇了一盆冷水。

  像以往接待帮扶干部一样,村干部们带着张端树,照例先转转村庄。路上遇着村民,打个招呼,他们也就各自忙各自的,不愿多说一句话。又新来了驻村干部,在南文都好像算不上一件新鲜事。

  “怕是又来了一个‘葫芦瓢’吧。”一位村民的小声嘀咕,钻进了张端树的耳朵。还不大懂当地方言的张端树就问范明平这是何意。范明平笑笑,避而不答。张端树纳闷,非追问不可,村干部只好如实相告:葫芦瓢,漂在水上沉不下。大伙儿担心帮扶工作组还是浮于表面,走过场。

  张端树没吭声,心里却激起了一团火。

  当初选择驻村扶贫时,张端树已在心里立下了“军令状”。此时,他和队员更是铁了心,并向村民承诺:要给南文都办实事,决不当“葫芦瓢”。

  大伙儿都提了兴趣,要看一看,张端树的“葫芦里到底装着啥药”。

  调研一个月后,张端树拿出了他们的计划:改造村貌做环境,流转土地引产业,往现代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上走。

  村干部们听了都说好:通往西柏坡景区的穿山公路马上要打通,游客进出方便了,村里现在虽然落后,但青山绿水保持得好,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确实是一条好路子。

  可谁都不愿动手干。

  为啥?没钱,没信心。清理垃圾,疏浚河道,整治私搭乱建的厕所、猪圈,哪件事动动不花钱?村里几百年就守着那几百亩地,一下子流转出去,哪个不担心将来有“鸡飞蛋打”的一天?

  张端树没吭声,心里却打定了主意。

  他想,只要大家认可这条发展路子,没钱,可以招商引资,这是他的优势和专长,没信心,就用看得见的变化,把村民带动起来。

  一次次开会,一次次争辩,一次次交心,村干部和党员们看到了张端树的决心,决定跟着他干。修街道、装路灯、清理垃圾坑、建活动广场,张端树引导前来投资的企业先给村里改善环境。发生在眼前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民相信,跟着张端树能干成事。

  心齐,发展就快。不到三年时间,南文都就有了大变样:引进企业和村集体合作,流转土地建设了葡萄产业园等现代农业项目,光是葡萄园一年开出的人工工资就达200万元,村民们既能拿租金、薪金,还能拿股金。

  2018年,南文都村人均增收3800元,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提前完成整村脱贫出列任务。不断有投资商前来考察,看好南文都的发展前途。

  这期间,村里忽然传出消息:张端树驻村期满要走了。

  村民们坐不住了,他们“舍不得这个大能人”,一起给上级写了联名信,要把张端树“抢”回来。

  张端树也坐不住了,正值南文都发展的节骨眼,许多事还得靠他张罗,他选择继续留下。

  这下,村里的最后一个脱贫户范来生安心了。在张端树和工作组帮助下,如今他早已住进了通过危房改造项目改建的新房。最近,他还计划着给新房贴上瓷砖,把庭院收拾得更好看。

  村支书范明平也安心了,但更多的还是不忍心。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从“张秘书长”到大伙儿口中的“老张”,驻村这些年,和村民打成一片的张端树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

  范明平心里更清楚,张端树和工作组的到来,让他和村“两委”一班人重新燃起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树立了信心。

  当初嘀咕“葫芦瓢”的那位村民,早已改了口,提起张端树和工作组,直夸道:“这一回扶贫,确实是‘真功夫’。”

  现在,村民们见了张端树都会主动上前聊上几句,还都不忘说上一声:“老张,别走啊。”

  张端树没吭声,心里却更加坚定了一个决心:帮助南文都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