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国粮仓的新时代交响——河南农业70年观察

2019-09-22 21:32:2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郑州9月22日电 题:大国粮仓的新时代交响——河南农业70年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丁、林嵬、宋晓东

  丰收是对辛勤劳作的人民最好的馈赠。

  河南新郑裴李岗村,地下埋藏着中国最古老的村庄,有着9000年的农耕历史。95岁的村民代格妞经历过战乱、灾荒,虽然早就过上了“不种地也有粮吃”的日子,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种麦、收粮,每年在家里存上200斤的粮:“粮食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

  距代格妞家的“小粮袋”100公里开外的十三朝古都洛阳,有个一千多年前的国家粮仓。相当于50个足球场大的回洛仓城里建有700座内径10米的藏粮仓窖,可储粮3.85亿斤,这个名副其实的国家粮仓为兴盛的隋唐王朝奠定了基础。

  大国粮仓,于民,是饱腹安身之本;于国,是安邦定天下之基。新中国成立70年,河南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丰粮仓、稳粮仓、优粮仓,在乡村振兴中努力实现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

  粮仓之丰 让老百姓“吃饱饭”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盼,但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让老百姓“吃饱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粮产丰庶,但也灾难深重。1942年,河南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绝大多数地区几乎颗粒无收。在河南新乡刘庄村,刘树峰家实在活不下去了,父母把大姐卖了换了两间草房,二姐换了一斗高粱,弟弟换了一斗高粱和一斗玉米,从那以后老妈妈每次喝高粱糊糊都哭着说,这是孩子换来的。那一年,河南百姓沦为灾民,大小粮仓空空荡荡。

  新中国成立后,解决粮食问题成为头等大事之一,河南掀起了恢复粮食生产、兴修农田的高潮。在刘庄村,刘树峰和村民们一起挖坡填沟,把村里700多块不打粮的沟洼地整理成4大块高产田;1952年,河南建成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1955年,国家制订并实施黄河治理总体综合规划,曾泛滥成灾的黄河灌溉良田、哺育人民。河南粮食生产条件得以全面改善。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一声号响,鼓舞着人民的干劲,也开启了科技丰粮仓的新篇章。那一年,出生在河南一户普通农家的茹振钢正值参加高考,小时候经常吃不饱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全村人吃上白面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专业。“当时我立志一定要用科技让中国人吃饱饭,让中国粮仓装满粮。”茹振钢说。40年来,茹振钢培育出20多个高品质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抗倒、抗冻、抗病,每亩产量至少提升200斤。

  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全世界约20%的人口,中国人怎么“吃饱饭”曾让世界担忧,但今天的河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大国粮仓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2018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达1330亿斤,是1949年的9.32倍;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978年,还“吃不饱”的河南需要从十多个省调入粮食;2018年,河南向全国调出粮食及其制成品400亿斤,粮食生产成为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为全国人“吃饱饭”作出贡献。

  粮仓之稳 守卫新时代丰衣足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告别了饥饿与短缺,连年实现丰收的中国如何继续抓好农业、稳住粮仓,成为治国安邦的一项考验。

  如果将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粮食产量绘成一条曲线,会发现这条增长线在1985年和2000年左右有两个明显的凹点,这曾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危险信号,在河南尤为凸显。

  1997年,河南郸城县农民贾云飞和村里十来个年轻人南下打工。贾云飞说,当时都说种粮不如打工,有钱不怕没粮吃。1997年后河南出现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粮食“卖难”,最严重时,河南小麦库存达2500万吨,出现了“卖不掉、装不下”的局面。在基层工作30多年的河南新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任希山记得,当时社会上出现一种错觉,认为粮食太多了,不用种粮了。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五连跌”直接导致粮价上涨、物价跟涨。“2003年白面价格一直涨,还有谣传说粮库要空了,吓得我赶紧在家里囤了四五袋面。”贾云飞说。

  粮仓稳、天下安。立足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我国一面加大农业投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一面开启“稳粮仓”的改革,建立了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袋子”省长负责制,还成立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种粮给补贴,耕田不纳粮。农民得实惠,一心奔小康。雨露泽华夏,党恩永不忘。”2005年,三门峡市南梁村建起了一座3米高的“感恩碑”,这是村民为了感谢国家免征农业税自发竖起的。

  种粮有支持,卖粮有保障,农民有了“主心骨”,粮仓越扎越稳。

  三农工作连续10多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像是一个信号,又一次吸引了贾云飞。“不管啥时候,粮是根本,农是基础,国家粮仓必须稳住。”时隔20年,贾云飞主动回到老家承包2000亩土地,成为新时代的“守仓人”。如今,贾云飞这样的“守仓人”越来越多,在河南有超过12.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4.7万名种粮大户,他们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种粮,守卫着新时代的丰衣足食。

  粮仓之优 努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麦秀两歧、穰穰满家”,丰收成为绽放在中原大地上的不败之花,把河南的小麦抓在手里,全国的丰收就有了基础。然而,伴随着“粮满仓”的喜悦,粮食生产品质不够高、结构不够优、效益不够好等问题开始凸显,“大而不强”成为河南“丰收的苦恼”,“粮仓不优”的短腿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脚步,农民辛苦种粮不赚钱、企业守着粮仓喊“缺粮”的尴尬局面深深地刺痛着河南。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河南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优质粮仓”。“黎阳收、顾九州”,古称黎阳的河南浚县,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区。金秋时节,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里曾是河南小麦高产的标杆,但在2016年,地边“高产创建实验田”的牌子调整为“优质麦基地”。

  从“高产”到“优质”,绝不是简单地换个词,而是河南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写照。河南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600万亩发展到2018年的1204万亩,翻了一番。同时,河南还加大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截至2018年底,河南建设高标准粮田6163万亩,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7%,努力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实践证明,优质粮食是最宝贵的经济资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在充足的优质原粮供应保障下,河南紧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壮大粮食加工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县临颍,已拥有食品加工企业120多家,年粮食总加工量达到300万吨,盘活了周边20多个县的余粮市场。

  农业兴、百业兴。在“优质粮仓”的支撑下,河南农产品加工业稳中有增,食品工业成为河南万亿元支柱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着河南向农业强省迈进。

  年丰时稔粮满仓,百姓殷实国兴旺。中原大地、沃野千里,不仅收获着岁岁丰收的喜悦,更播撒出乡村振兴、民富国强的期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