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互联互通70年,东方之珠光彩闪耀

2019-09-24 04:11:0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香港9月23日电(记者朱宇轩)在香港新界北一块约2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苍翠群山环抱中,港深边界第七个陆路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雏形渐显:驶过11公里的双程双线香园围公路,经过全港陆上最长的龙山隧道,当深圳梧桐山下的居民高楼愈发清晰,眼前便是一座横跨深圳河的双层综合客运大楼。

  这是首个以“人车直达”为概念而设计的口岸,预计落成后将每天处理车辆17850架次及旅客3万人次。这也是为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合作而兴建的口岸,启用后的莲塘/香园围口岸将直接接驳深圳东部过境通道,直达广东东部及邻近省份,加强港深和粤东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的70年,亦是基建将香港连入祖国的70年。从罗湖桥、九广铁路,到莲塘口岸、京九铁路,到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再到即将启用的莲塘/香园围口岸,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70年,东方之珠光彩更加闪耀。

  铁路连接两地情

  早在铁路兴建前,深圳河上已架有一条小木桥,方便新界北的村民横过深圳河。1906年,在詹天佑主持修建下,这条小木桥升级成铁路桥——罗湖桥。

  1910年10月1日,一列蒸汽火车由尖沙咀总站开往终点站罗湖,香港从此进入铁路运输的时代。随着九广铁路于1911年全线通车,往来香港和广州的直通车服务正式开始。

  “起初搭乘火车回乡的人并不多,但每逢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不少香港人纷纷带着大包小包,挤上火车回内地探亲。”一位曾在九广铁路公司工作的老员工回忆。

  1949年,连接香港和内地的直通车服务停止,火车开到罗湖,所有乘客都要下车步行过罗湖桥。血浓于水,港人的家乡情没有消退,回内地的脚步也并未停止。九广铁路公司展出的一张60年代黑白老照片显示:急着回内地的港人带着食用油、奶粉、棉被等各种物品,汹涌的人潮把罗湖站挤得水泄不通,连火车也难以进站。

  罗湖桥上不仅走过热切回乡的港人,也驶过内地向香港输送鲜活物品的快车。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从内地发出的“三趟快车”风雨无阻,一列列载有活猪、鲜鱼、蔬菜等产品的列车经罗湖桥到达目的地香港,源源不断地满足香港市民的生活物资。

  1979年4月4日,中止了30年的直通车服务终于恢复。“当第一班复通的直通车从广州驶出、再次驶过罗湖桥进入香港时,伴着车上乘客兴奋的欢呼声,在桥边守候的九广员工也不禁流下激动的泪水。”九广铁路公司出版的纪念刊物这样写道。

  行驶在改革开放的公路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积累大量资本。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国家鼓励外资来内地投资,加之香港本地市场狭小、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不少港商将殷切的目光投向内地。

  密切的经济联系对往来香港和内地交通运输的需求大幅增加,尤以公路运输的货运增长幅度最大。1979年,文锦渡口岸正式开放通车,货运汽车可以直接进出香港和内地两地运营,粤港通关迈出了历史性一步。随后,沙头角和落马洲/皇岗两个公路口岸也相继建成。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援引特区政府运输署数据显示,1979年至1992年间,三个公路口岸处理的货运量由每年9.1万架次增加至655万架次,货运量增加近71倍;截至1993年底,香港注册可进出内地的车辆已由改革开放前的69辆发展至超过19000辆。

  日益增强的交通往来也进一步刺激了珠三角一带“前店后厂”模式:越来越多的港商北上投资,珠三角建厂蔚然成风,呈现“隔步见厂”盛况,华南地区成为香港的工业生产和加工区,香港从制造业为主变为生产性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人的流动也在加强。1997年5月,距离香港回归不到50天,京九直通车、沪九直通车分别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缓缓驶入九龙红磡火车站。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先后在落马洲支线、屯门客运码头、深圳湾以及启德邮轮码头新设立旅客通关口岸。从内地到香港的居民可以通过机场、港口和陆地口岸三种方式进入香港。

  海陆空全方位融入祖国

  2018年是香港跨境基建的丰收年份:全长26公里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9月正式开通,将香港接入国家高铁网络;10月份通车运营的港珠澳大桥虹起伶仃,拉近了粤西与香港的距离,使香港腹地豁然开阔。两大工程让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更加完善,搭建起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交通脉络。

  大湾区内汇聚深圳、广州、香港三大排名前十的港口。香港特区立法会航运交通界议员易志明认为,三地可以合作“把大湾区的饼做大”:广州港依托其广阔的腹地向内发展;深圳港凭借人力成本、运输费低的优势,以发展出口为主;香港则汇聚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一国两制”带来便捷的清关程序,可以继续保持发展转口贸易。

  2018年,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珠海机场等大湾区五大机场客运量达到2亿多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830万吨。为进一步助推构建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香港正积极建设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推进多式联运代码共享,着力发展高附加值货运,与大湾区其他机场良性互动。

  “机场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协助经济的发展,香港机场会积极与大湾区各个机场合作,共同使大湾区的经济更加蓬勃发展。”香港机场管理局机场运行副总监张李佳蕙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