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县中衰落”非个别现象

2019-11-13 17:52:2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导读

在多数县域,都有一所冠以“一中”的知名高中,它们往往是反映一县基础教育实力的“窗口”。半月谈记者在福建等地一些山区县采访发现,不少县一中近年的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县中衰落”不是个别现象,近年来一些山区县基础教育师资等“软件”没跟上,已成为教育区域均衡的最大“痛点”。

“一中”成绩下滑明显,山区再难冒尖

近期半月谈记者来到位于闽西某县的第一中学。校园内挂着大红色的励志标语条幅,醒目的高考倒计时牌下,毕业班的学生下课后鱼贯而出,随处可见紧张的备考氛围。网上的一张“高考红榜”显示,2019年高考,学校一本上线率超过了40%,比去年提升了4%;本科上线率超过93%,比去年提升近3%。

“这两年经过努力,我校高考成绩明显回升,但和十年前相比,依然有差距。”这所中学的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十年前学校曾出过全省文理科第一名,轰动一时。从此以后,高考成绩逐年下滑,最差的时候甚至连“双一流”高校都考不上几个。

半月谈记者在闽西北山区采访发现,这里多所县一中在过去十多年间,本科上线率、重点大学考取学生数等指标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下降,当地干部群众纷纷质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福建某山区市教育局负责人说:“早些年,县一中不论教学质量还是高考成绩都不输沿海的福州、厦门,沿海城市中学还经常组织到山区中学取经。但这些年来,出现了‘沿海中心城市重点中学-地级市重点中学-县一中’的分化趋势,县一中在高考中很难再冒尖。”

多位县一中教师告诉半月谈记者,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高考成绩上,“上溯”到中招环节时,市重点高中与县一中就已经体现出明显的生源差距。“县一中录取的最好生源在全市中考中排名在几十名,我们的生源输在了起跑线上,考取同样的大学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一名校长说。

“高考差源于中考差,中考差源于小学差。”这实际上反映出一个更大的隐忧:在义务教育阶段,沿海与山区的差距就已经拉开,高中阶段即使山区孩子再努力,也很难“挽回”局面。

“有条件去大城市的家长,有的早在小学阶段就去大城市买房落户,孩子一上中学就跟着父母去外地,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留在县里和乡镇的,往往都是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离不开的。”一名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

一所县一中的学生在教室外走廊上看书 曹正平 摄

“软实力”差距大,师资成最突出短板

气派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塑胶跑道操场……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经过前些年的持续投入,多数县域重点中学的办学条件都有了明显改善,硬件资源与沿海重点中学差距不断缩小。与此同时,“软实力”尤其是师资水平的差距反而在扩大。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由于薪酬待遇悬殊等原因,福建山区中学不少长期在教学一线耕耘、教学成绩卓著的骨干教师流失到沿海地区,某县的县一中先后有50多位教师离开。

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灵魂。他们一走,学科教研质量就会直接下滑,更让教师队伍军心不稳。”为了补充师资,县一中们只能“向下挖”,调入本县乡镇中学骨干教师。结果越往基层、越落后地区的学校,优秀老师流失越严重。

多所山区镇级中学校长反映,学生家长一看这种情况,更要把孩子送进城里上学,形成了“老师走-学生走-成绩下滑-加剧老师走”的恶性循环。

除了部分骨干教师流失,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告诉半月谈记者,更让人忧心的是近年来县域整体教师队伍的能力不如从前。十多年前,县一中的教学骨干大多毕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师专、师大。当年这些院校招考的都是最优秀的毕业生,教学能力完全不输给沿海中学。但近年来大环境改变,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择业观也发生变化,最优秀的毕业生基本都选择留在大城市。

某县教育局负责人说:“沿海城市重点中学的教师招聘门庭若市,吸引了很多重点高校的研究生。而我们这里,报名的人很少,基本上符合教师招考最低门槛、愿意来山区的毕业生,我们都要。”

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的相对下降,也影响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精气神。有校长痛心地说,曾经课堂上有学生不专心,老师批评他,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我爸爸打工的收入都比你高,你让我认真读书?”虽然学校对这名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了批评教育,但老师表示“听到这样的话,内心很不是滋味”。

落实教育优先理念,均衡县域教育资源

针对“县中衰落”现象折射的警讯,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指出,要正视这一问题背后的区域教育差距,落实教育优先理念,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所有学生赢得教育的“起点公平”。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任务重,在有些领导干部眼中,教育不再是最大关注点。某县干部说,几年前,该县生源减少、师资超编,县领导不是想办法重振教育,而是组织教师考试,择优“分流”,结果不少优秀教师进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对教师队伍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而另外一个县,近两年出台多项强教措施,配强校长,激励优秀教师,拿出十足诚意招才引智,短短两年,已有多名知名高校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前来就职。

“县委书记曾在一次会上公开说,严禁各部门从教育系统抽调教师、各级干部不准插手学校人事调整。教师们的主责就是教书育人,有任何干扰教学的事,校长可以随时向县委报告。”该县教育局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如今各级学校学风大为改善,不少去外地上学的孩子也开始回流。

二是要狠抓教师队伍这一关键,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要针对毕业生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的现实,加大对这些地区教师队伍的激励力度。“在基础教育和教师待遇投入上一定要舍得,这是一笔大账、长远账。”福建某山区市教育局负责人说。

三是围绕教育均衡发力,涵养县域良好教育生态。某重点中学校长说:“各县都有优质高中,才能留住优秀老师,留住好生源,才能出现百花齐放、良性循环的好局面。”(记者:项开来 陈弘毅)

来源:《半月谈》2019年第21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