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广西那坡县发现一世界级天坑群

2019-11-24 18:02: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坑内原始植被群落保存完好;地层、水文地质、自然地理环境与众不同

那坡天坑群中的弄羊天坑,底部有董棕树林。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供图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发现大型天坑群。这是我国境内继大石围天坑群、汉中天坑群后,发现的又一世界级天坑群。

据悉,该天坑群由19个天坑组成,主要分布于那坡县城厢镇和龙合乡,在坡荷乡和定业乡各有一个。这些天坑容积均在百万立方米以上,分布集中,保存完好。

参与调查发现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远海表示,那坡天坑群位于南亚热带,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南最大的天坑群,坑内植被有着典型的热带属性,这将为开展天坑对比研究提供范例。

近日,我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发现大型天坑群,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又一世界级天坑群。据了解,那坡天坑群分布集中,保存完好,而且很多是水缸状的天坑,其发育的地层是泥盆系-石炭系,这和全国其他天坑群都不一样。

北回归线及其以南最大天坑群

天坑是在碳酸盐岩地区由溶洞大厅形成的,口径和深度大于百米和(或)容积大于百万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环绕,且与或曾与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漏斗。通俗理解,天坑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陷坑”。

那坡天坑群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外专家开展西南岩溶地质遗迹调查时发现的。

张远海介绍,近几年,广西的洞穴探险爱好者在那坡岩溶区发现许多疑似天坑的负地形。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安排了一个二级项目“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才开始对那坡天坑群进行调查。

“今年1月,我们沿当地主要地下河——定业地下河核心区开展调查,在龙合乡发现串珠状天窗,有些达到天坑规模。5月又对那坡城厢镇区域进行调查,包括线路踏勘和利用无人机进行调查。直到11月,才组织人员深入天坑底部开展调查,确认天坑群的数量,并在一些较大的天坑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天坑植被。”

张远海告诉记者,那坡天坑群最大的亮点是,它是位于南亚热带,即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最大天坑群。“这与靠近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汉中天坑群,即北亚热带最大天坑群形成对应。”

2016年,位于秦巴山区的汉中天坑群首次被发现,将天坑发育的纬度推到了北亚热带北端。汉中天坑群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天坑群地质遗迹,也是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的地质景观。此前,我国发现的天坑群主要集中于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和四川。

据张远海介绍,截至2017年底,以约100km2分布区域为界而论,全国发现的天坑群数量27个,其天坑数量达到172个,其中超大型天坑(天坑直径大于500m或天坑容积大于50Mm3)16个。27个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群为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在约100km2范围内分布有29个天坑。

国内首现30米以上天坑野生董棕林

天坑作为一种岩溶地貌类型,与地下河密不可分。“天坑是地下河侵蚀、溶蚀,洞穴发育到非常成熟的形态——溶洞大厅垮塌后并逐渐在地表呈现的形态,因此天坑作为岩溶地貌演化的标志显得尤为重要。”张远海说。

根据调查,那坡天坑群形成于定业地下河流域内,定业地下河汇水面积486平方公里,地下河总长60公里,落差292米。这些天坑有的发育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之上,有的顺着地下河轨迹呈串珠状分布。

张远海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那坡天坑群,个体规模均为普通天坑,没有大型天坑,但其与国内发现的其他天坑群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那坡天坑群分布集中,保存完好,而且很多是水缸状的天坑,说明‘年轻’。我们发现,它发育的地层是泥盆系-石炭系,这和全国其他天坑群都不一样。而且,天坑群发育的水文地质背景和其他地区也有差别,外源水特别少,地下河的水流落差也不大。”

其介绍,因为那坡天坑群在北回归线以南,这里的天坑植被也具有典型的热带属性。据悉,那坡天坑群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如董棕、蛇根草、爬树龙、香木莲、棕榈树等。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董棕群落,林木均高在30米以上,如此高大的天坑野生董棕林为国内首次发现。天坑中央香木莲树高50米,仅次于大石围天坑香木莲。

除天坑群外,定业地下河流域内还发育有类型众多的岩溶地质遗迹,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岩溶洞穴、岩溶峡谷、伏流和瀑布景观。

将为天坑对比研究提供范例

那坡位于广西西南边陲,是广西乃至全国通往东盟贸易区的主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广西四个极度贫困县之一。相对其他地方来说,这里路途非常偏远,张远海将它形容为“养在深闺人未知”。

“岩溶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地表和地下双层系统,天坑是地表和地下连接最直观的地貌,是岩溶地貌演化的重要标志。”在张远海看来,那坡天坑群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的地层、水文地质、自然地理环境与众不同,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天坑发育和分布的空白,为开展天坑对比研究提供了范例。

另外,他认为,那坡天坑群的分布集中、分布密度较大,值得开展和地质构造相关性研究。那坡天坑群的发现,也更加确立了广西“天坑王国”的地位,将更有利于普及天坑科学。

因其景观的奇特性和丰富性,天坑及其周边众多岩溶地质遗迹景观,本身还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那坡天坑群和洞穴普遍保存完好,天坑周边植被也保存很好,洞穴内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也很漂亮,旅游价值很高,对中越沿边旅游带构成极好的补充。”张远海说,这一点对当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据其介绍,下一步,将对与天坑有关的洞穴开展进一步调查,并开展天坑对比研究。“我国岩溶分布和发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迄今发现的天坑数量比世界其他地方总和还要多,因此我国的天坑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目前很多学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天坑的形成年龄研究及其研究手段。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 释疑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天坑是一种岩溶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可分为冲蚀型天坑和塌陷型天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室主任董颖在其文章中这样比喻“天坑”:有这样一个巨大的“三明治”,其顶上是隔水的砂岩,中间是连续沉积的石灰岩,地下也是隔水的砂岩。

这个特殊的“三明治”顶上的砂岩岩层断断续续,中间和底部的岩层却是连续的。顶上岩石不连续的地方,就有石灰岩露了出来,于是,周围汇聚的地表水就从此处渗透到地下,并在适当的地方找到出水口。

久而久之,山上石灰岩露出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落水洞,在落水洞和山下出水口之间形成了一条地下河,这个落水洞随着汇聚水量的增加,也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一个岩屋,当有一天大岩屋崩塌了,天坑就形成了。这样的天坑叫冲蚀型天坑,如陕西汉中的天悬天坑。

另一种情况是,在地下暗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洞穴系统,那些裂隙交叉处形成了溶洞大厅,有的大厅崩塌较快,地下河溶蚀搬运的速度也很快。后来洞顶崩塌,露出了一丝亮光,就形成了天窗。又经过不断崩塌、溶蚀和搬运,终于,洞顶彻底崩塌,露出了四周陡壁的大陷坑,从地面洞口向下看像是一口深井。这种天坑叫塌陷型天坑,如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记者 吴娇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