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新经济崛起,新就业红火

2019-12-09 17:13:3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为全球经济贡献了积极力量,也为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不仅在宏观数据上表现良好,在具体运行中也呈现出不少可圈可点的新亮点,折射出中国经济蕴含的活力与潜力。本报从今天起推出“2019中国经济新亮点”系列报道,聚焦经济领域的新现象新趋向,为海内外读者观察中国经济提供新的视角。

“还是干快递挣得多。”孙彬今年做回了“老本行”。

几年前,孙彬辞了快递工作回到河北老家,结婚、生娃,陆续换了几份工作,一转眼,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肩上担子重了,孙彬一盘算,又回到北京送快递。

“赶上网购火爆,我们有了挣钱的机会。”孙彬说,“上个月有同事挣了一两万元,社保该缴的也都能缴,只要能干,收入不错。”每天,孙彬和他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们奔波在城市大街小巷。数据显示,中国快递员已超300万人。这意味着,仅仅是一个个快递包裹,就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

这不俗的成绩,正是中国就业整体表现中一个侧面——2019年1—10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2个月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就业状况始终保持平稳。有所放缓的经济增速似乎没有反映到就业指标之上,这其中有哪些因由?外界提出这样的疑问。

新经济的崛起,或许能够揭示一部分“谜底”。

每次“指尖轻触”新的生活方式,都蕴藏着新的就业机会

今年“双11”,仅64分钟,天猫平台就突破了1000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一天时间,仅美团外卖一家平台的日订单量就可超过3000万单……线上购物、网络订餐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而其背后的支撑,则是数以千百万计的新兴就业岗位。

数据显示,目前,阿里巴巴创造就业总数超过4000万;美团点评带动劳动就业机会1960万个,其中“骑手”岗位270万个。国家信息中心数据则显示,中国共享经济参与提供服务者约7500万人,平台员工数为598万人。

当下,中国产业结构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主导,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上升到54%。服务业对劳动力更强的吸纳能力在新经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新就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既能扩大就业空间,又创造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就业机会,赋予劳动者更大选择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说。

新经济的影响纵深进入生产层面,打开新的人才缺口

31岁的黄祖胜在浙江省义乌市工作,没想到干了七八年之后,职业生涯却迎来新的“春天”。过去一年,他的年薪从7万元涨到25万元,收到40多家企业的入职邀请。

改变黄祖胜职业生涯的这个全新身份叫数字化管理师。黄祖胜说,他发现很多电商创业型公司还在使用非常传统的管理方式,公司存在运作数据把控能力低、沟通成本高、仓储管理混乱、岗位职责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利用专业技能,他帮助10余家创业公司搭建了数字化管理体系。

数字化管理师听着新鲜,其实从业人员已超70万。正是在新经济推动下,一批类似的新职业应运而生,其背后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为中国的就业人员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新岗位。

今年,中国官方发布了包括数字化管理师在内的13个新职业,无一不是市场的“香饽饽”。例如,人社部有关数据显示,当前电子竞技员的整体从业规模超过50万人,预测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需求量近200万人;物联网及相关行业从业者超过200万,预测未来5年需求量近500万人;随着“机器换人”,未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的需求量双双达到125万人……

“新职业的涌现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经济生活的活力和创造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迸发新动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张冰子说。

新兴消费需求催生“数字化”新工种,拓展就业新形态

除了活跃在我们身边的快递小哥、官方认定的新兴职业者,还有许多人从中国的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中瞄准机会,借助新经济拓展就业的形态与边界。

李磊原本是一位消费电子前端的数码达人,从事前沿科技产品的销售工作。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磊接触到无人机,并一头扎进了这一行业。现在,他拥有3家无人机专卖店,行业应用渗透到电力、安防、测绘等领域,对接来自市场的精细需求。

“无人机行业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公司二次创业以来,每年业绩都有很大提升,我对无人机今后的市场很看好。”李磊说。

许多类似新兴市场的发展,为一批有梦想有兴趣的年轻人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从汉服造型师、密室逃脱剧本设计师、“轰趴管家”到电竞顾问、收纳师、宠物托管师等,这些就业新形态打破人们的传统印象,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宠”。

在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看来,在国家职业大典之外,生活服务业不仅在新兴消费需求下催生出一批“新奇特”职业,也在互联网改造下,诞生出一批传统服务业中的“数字化”新工种。

“互联网新经济的发展,为青年就业创造大量机会。中国在新就业形态上正成为世界探路者。”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这样点赞。(记者 李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