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娱乐:看《庆余年》还是《鹤唳华亭》?“人”来决定

2019-12-26 18:08:0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鹤唳华亭》中最强势的主线和人物关系——皇帝与太子。

《庆余年》中,有着现代平等观念的范闲(右)和“护卫”滕梓荆(左)。

【国剧观察】

成功的权谋剧书写一直有一个熟悉的框架。从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到《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系列,再到近年来的《琅琊榜》《军师联盟》,吸引观众的除了人物权谋术的运用、斗智斗勇的传奇,最重要的还是靠格局来成就——病症百出的时代,不同立场的政治家如何实现理想抱负,在如履薄冰的斗争中成就家国、匡济天下。严格来说,近期屡屡被放在一起对比的两部IP古装权谋剧《鹤唳华亭》和《庆余年》,都够不上上述剧集的水准。但是一个更加值得揣摩的现象出现了。这两部同期在不同平台播出的剧集,看似制作更精良的《鹤唳华亭》,不管是口碑还是热度,均落后于《庆余年》。

《庆余年》有代入感 《鹤唳华亭》观众不解

《庆余年》成爆款不难理解,因为这部剧实在太爽了。有网友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故事:一个向后穿越到未来的留守儿童在豪华陪练团呵护下长大成人,结果他的三个“爸爸”拱手送来了财富、权力、真爱、地位。

名义上,主角范闲是个私生子,从小被养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四线城市,但由于穿越的智慧和记忆,他对此并不在意,长大后人格健全、四体康健。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现代人的思维,这点很重要,因为观众是否买账,很大程度取决于剧情人物所提供的“代入感”。

网剧的主流观众,谁不希望自己有像范闲这样被编剧“金手指”点中的幸运人生?谁没有在王启年抠门的形象中看到职场人的影子?谁没有从滕梓荆“不为报恩、不为护主,只因他待我以诚视我为友”的独白中,看到无关身份、阶级的友情模样?除此之外,郭麒麟饰演的“牌九王者”范思辙、“与民同乐”二皇子,护兄狂魔范若若,都是博得这届观众会心一笑的欢乐源泉。

搜集一些剧评可发现,《庆余年》被书写、分析的角度繁多,而《鹤唳华亭》除了被立为服化道、美学意义上的标杆,更多竟是被作为亲子关系的探讨。因为这部剧中最强势的主线和人物关系,就是皇帝与太子这对父子。

“海瑞”黄志忠这回饰演的君王,看似是一个善用帝王之术且勤于政事的明君,对于同样颇有政治才能、委以重任的储君儿子,却总是站在其对立面——大儿子想着法想害储君,他包庇;非要给太子定罪,最终逼死了太子忠直的老师、吏部尚书卢世瑜;30集后,皇帝终于借太子之手除掉了乱国罪臣,太子非但没有得到嘉奖,继续被皇帝以“制衡”为指导的中心思想往死里虐。

以至于30多集追下来,其他的线索都面目模糊,只剩下疑惑:太子又做错啥了?他爹为啥又发火了?可以说,《鹤唳华亭》从原著到影视剧改编,都没有要取悦观众的意思。

根据太子萧定权(罗晋饰)的独白,他的母亲、妹妹、妻儿均被大皇子生母赵贵妃害死,但父亲为了所谓的制衡,非但不惩治杀人凶手,还将赵贵妃立为继后,住进母亲生前的寝宫。

“你为什么要这么羞辱我?”萧定权在身边最后一个亲近之人也即将成为政治牺牲品的时候,崩溃地质问。很多坚持追剧的观众最大的期待,恐怕就是这个“史上最惨太子”何时能反抗。

太子为何不反抗?他自己说了“我从小学儒”,所以,国高于家,君臣之义大于父子之情。不管父亲所做之事如何让他羞愤,他但凡有小小的反抗和执拗都是忤逆,每次得到的都是反噬。

但观众不喜欢这种剧情。它或许将封建体制下,君王父子伦理的悲剧性剖析得更加直接和露骨,但当下已然缺乏对封建儒教熟悉了解的群众基础,所收获的可能更多不是深刻,而是不解。

《庆余年》理想主义  《鹤唳华亭》思想沉重

同样是“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琅琊榜》讨巧的地方在于只将其作为旁线而非主线,被君父赐死的齐王,自有后来追随者为其复仇,主要的人物对照关系也从君臣转为兄弟,价值观念实则已经变换,兄弟情义、复仇大计都已凌驾于君臣伦理之上。这才是观众喜欢看的权谋,不恪守教条,有反抗、有情义、有重塑文明的追求。

而前30多集《鹤唳华亭》的内容中,观众除了看着太子被虐,君臣离心,就是一个帝国的沉沦——不管是朝局还是军事上,都没有变好的迹象,朝臣相争仅为自己渔利,没有不同政见的对撞,脸谱化的反派皆是面目模糊的野心家。何谈理想主义与重塑文明?

甚至可以说,从女主伪装成宫人随侍东宫开始,剧情逻辑就开始败坏了。男女主角多次交谈,为何再见连声音都辨不出?战场失利本为国耻,君主却仅对主犯之一安平伯夺爵斥其归乡,在战事持续吃紧的时候立其女儿为后。天下人怎么看?

在礼法为上的儒家治国理念中,皇帝的行为逻辑是难以理解的。编剧仿佛陷入一个死胡同——为了牵制太子的势力,就必须给太子树敌,并且是你死我活的那种敌对关系。而这个有能力与太子抗衡的势力,哪怕恶贯满盈也可以。

但是别忘了,儒家礼教中,还有一条叫“兄友弟恭”。《琅琊榜》中,太子和誉王再怎么斗,在皇帝面前还是要惺惺作态一番。《鹤唳华亭》倒好,俩皇子见面就掐。而皇帝明知道俩儿子终有一天只能你死我活,却是一副推波助澜的态度。

相比之下,《庆余年》在人物塑造上丰满了一些,立意与格局上,也超脱了些,举重若轻了些。比如,有着现代平等观念的范闲,为挚友滕梓荆之死欲报仇,旁人一旦劝他 “死的只是一个护卫而已”,反而让他报仇的执念更深一层。

但是,当杀害滕梓荆的幕后元凶林珙被害,皇帝却编造他的死因作为向敌国宣战理由时,范闲发现,即便林珙贵为宰相之子,在国家利益与政治博弈中,同样是随时可以抛弃、可以牺牲的。更别提在此后剧情中,观众还发现林珙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有为青年,不负家人也不负家国。矛盾的张力由此而来。

层层递进的事件,推动了范闲这个人物的成长。而《鹤唳华亭》剧情过半,太子还是这么惨,还是这么冲动,还是这么爱哭。亲人、忠臣的死亡,除了加剧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似乎一无所得。

一个是轻松愉快的基调下隐藏着人生思考,随着角色的金句而话题频出,不时上上热搜;一个是在主角被多轮虐心打击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枷锁越来越让人扭曲异化,“萧郎”成为路人,父子成为“敌人”……现在的观众,似乎很难为沉重的忠孝观买账了。

就像萧定权所茫然的:君为天,臣为地;父为天,子为地。茫茫天地间,人又该立在哪里?

而观众最想看的,其实就是“人”。

□林中路(媒体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