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性别歧视威胁职场女性心理健康

2019-12-27 17:04:4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逾八成职场女性被焦虑和抑郁困扰 约6%会选择心理咨询服务

性别歧视威胁职场女性心理健康

● 公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达61.5%,为全球最高,近九成职场女性在家庭健康方面充当着决策者的角色。不过,逾八成职场女性在过去一年中都面临焦虑和抑郁问题的困扰

● 对于中国职场女性来说,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工作压力、经济状况和外貌身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职场上,与领导关系不和、被歧视排挤、努力后得不到相应回报等,都严重影响了职场女性的心理健康

● 出现心理问题后,首先应该到医院就诊,对病情做系统性评估,再决定治疗方案,选择进行药物治疗还是进行心理咨询。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尚不完善,虽然有些机构拥有相关资质,但整个行业鱼龙混杂,大众很难分辨。部分用人单位内设立的心理辅导老师大多也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公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与澳佳宝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显示,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达61.5%,为全球最高,近九成职场女性在家庭健康方面充当着决策者的角色。不过,逾八成职场女性在过去一年中都面临焦虑和抑郁问题的困扰。

职场女性焦虑困扰 原因来自工作压力

《绿皮书》通过在线问卷的方式研究取样,共收集1199个年龄在20岁至59岁之间的职场女性心理现状反馈样本,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展示职场女性在过去一年中以及孕产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中调研结果表明,约85%的职场女性在过去一年中曾出现过焦虑或抑郁的症状,其中约三成女性“时不时感到焦虑和抑郁”,7%的女性甚至表示自己“总是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随着年龄层的下降,职场女性中出现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80后、90后中均有约四成的女性“时不时”或“总是”感到焦虑或抑郁。

对于中国职场女性来说,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工作压力、经济状况和外貌身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生理期变化、年龄增长、婚恋和家庭等问题也影响着职场女性的心理健康。

具体而言,工作压力、经济状况横跨不同年龄阶段,成为影响中国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的第一和第二大因素。越年轻的一代,在这两方面的困扰越多。

“一线城市的职场女性会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采访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医心理师、主治医师王亚娜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职场女性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比较复杂,因为她们有多重身份,需要兼顾家庭和职业。其中产后哺乳期的女性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因为哺乳无法进行药物治疗,哺乳假等权益得不到保障,在公司也得不到相应的关怀。

在职场上,与领导关系不和、被歧视排挤、努力后得不到相应回报等,都影响到了现在职场女性的心理健康。在年轻职场女性中,情感问题、原生家庭的问题、和领导同事的关系的问题、独居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2019年中国女性平均月薪为7245元,薪酬均值为男性的77%;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对全国的女大学生进行的调研显示,高达86.6%的女大学生受到一种或多种就业歧视;智联招聘《2019中国职场女性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女性因“性别歧视”导致晋升受阻的比例是男性的10.6倍。

在北京工作的女性陈如在朋友圈写下了“女人当自强”5个字——她曾因为严重痛经向领导请假一天,而得到的答复是“拿假条交给人事部,扣全勤”。

“在微信群里,我们经常吐槽现在给女性的保护假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不少假期只是画饼充饥。比如痛经假,几乎没有女性会请。毕竟用人单位占有很大的主导权,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女性的工资、奖金、职务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企业可以通过自由裁量的方式,让女性有假不敢请。”陈如无奈地说。

对于干了7年人力资源工作的钱月来说,面对求职简历上“已婚、已育、一子一女”等字眼时,已不会再像最初那样“会意一笑”。

“以前在外企筛选求职简历时,经常看到女性应聘者对子女情况作介绍。近两年,在国内企业的应聘求职简历中,也开始出现这样的介绍,言下之意很清楚——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肯定不会再生了。”同样身为女性的钱月,面对这样的变化有些无奈,“可见现在这种性别歧视并没有任何减退”。

今年2月,人社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该通知对解决就业性别歧视的方式、监管、处罚以及辅助保障措施进行了具体规定。

但在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教授刘明辉看来,因为目前我国法律仍无就业性别歧视定义,导致法院处理案件时困难重重,劳动保障监察员也难以认定就业性别歧视,有时连人力资源管理者和求职者也拿不准自己是否造成或遭遇了就业歧视。因此,当务之急是在法律中界定性别歧视定义。

“不管歧视行为是出现在招聘启事上还是后续操作上,都属于违法行为,隐性就业歧视的危害往往更严重,更需引起关注。”刘明辉认为,针对隐性就业歧视,一方面需要国家降低企业用人成本,继续完善反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将举证责任转移规则引入司法实践刻不容缓,受害人只要提出用人单位有就业性别歧视嫌疑,举证责任就应转移给用人单位,单位需要证明自己不存在性别歧视行为,阐明不予录取的理由。

心理咨询效果不佳 行业乱象有待规范

《绿皮书》显示,仅有约6%的中国职场女性倾向于通过咨询心理专业人士进行问题疏导。在没有咨询过心理专业人士的那部分人群中,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咨询,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

采访中,不少受访女性也表示曾尝试过心理咨询,但似乎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愈加严重。北京白领王月(化名)就曾因为失恋和工作压力过大,求助过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

王月选择的是一家上传了工商执照和资质证书的心理咨询网店,该店铺只提供一对一电话治疗服务,业务范围包括“婚姻挽回、情感分析、失恋分手、失眠焦虑强迫症治疗、性心理困惑”等,工作时间为每天8时至23时,承诺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每小时的咨询价格分为四个档次:普通150元、中级200元、高级300至400元、专家级500元及以上。

“我和店铺客服说明了失眠焦虑状况,客服推荐先体验50元20分钟的咨询,然后再决定是否正常续费。”王月说,联系她的是自称美国约克大学心理学毕业的赵博士,主治失眠、焦虑、社交恐惧等心理疾病。整个通话比较顺利,对方给了一些治疗睡眠的建议和方法,20分钟一到,系统自动挂断,“还有措辞玄之又玄的,刚开始说了一套机械因果论,我问具体问题时却避而不答,转而又开始走算命大师的路子”。

有轻微强迫行为的北京白领方薇,曾经迷上网上一种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不用去医院,就可以向咨询师倾诉自己的压力,对方不仅可以帮助疏导烦恼和压力,还可以指点一些人际关系上的方法”。

不过,使用一段时间后,方薇发现,咨询师说的方法她自己在网上都能找到。

方薇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当初之所以选择在网店进行心理咨询,主要是图方便,“现场咨询有时不太适合职场人群,但因工作、家庭都有太多烦心事,无处发泄,平台咨询为此类人群提供了便利”。

对此,在北京从事心理咨询业务的陈小波分析认为,目前心理咨询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许多人都认为做咨询的人就是有精神病,“所以讳疾忌医,有的人不愿意通过常规途径去找正规心理咨询师”。

据王亚娜介绍,现在国内的心理学大多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并不适合国内的思维方式,且国内的心理咨询师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咨询过一两次后感觉没用就不再去了,从而无法进行系统定期的治疗。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心理学专家在进行中国化的心理学系统建设,尤其是结合中医进行治疗。

“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有待规范化,之前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在考取和培训上并不规范。”王亚娜说,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30多万持证的心理咨询师,但真正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从业者不足10%,绝大多数持证者还缺少独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王亚娜认为,出现心理问题后,首先应该到医院就诊,对病情做系统性评估,再决定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还是进行心理咨询。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尚不完善,虽然有些机构拥有相关资质,但整个行业鱼龙混杂,大众很难分辨。部分用人单位内设立的心理辅导老师大多也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目前,关于抑郁症的评估有两种方式,王亚娜介绍,人们可以从SDS抑郁自我主观评量和医生客观评量两方面对病情进行评估诊断。”王亚娜说,在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情况时,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是心理原因引起的。身体出现痛症去各科室求诊,但并未发现痛症原因且治疗后并无效果,这时才会被建议去做心理诊断,导致白白耽误了时间。

“身体出现痛症但又找不到原因的时候,往往会加重焦虑,致使痛症更加严重,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关于心理健康的宣传还不到位,亟须进一步加强。”王亚娜说。(记者赵丽 见习记者 邹星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