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02场举办 解码民法典的中国特色

2020-10-28 08:42:05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10月27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02场以“云宣讲”的方式举办。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作题为《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演讲,带领公众读懂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要解码民法典,就要从民法典对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入手。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家,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国家,如何看待人类,以及如何看待自然这几方面。”王轶指出。

  “人格权编是民法典在编排体例上的一项重大创新。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作出的回应。”王轶表示,民法典对民事主体特别是自然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利,以及个人信息、基于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产生的人格权益进行了确认和保障。

  围绕“如何看待家”的问题,王轶表示,民法典中诸多条文对哪些人属于家庭成员、如何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厘清与确认,而且承认每个家庭成员的平等地位、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中国人理解的家,不是小家,是大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庭,是家族。这跟很多国家和民族对‘家’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此民法典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结合个人信息如何保护、疫情之下的合同如何履行、电梯运行和维护费用谁来承担等具体案例,王轶从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如何协调家庭以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就民法典“如何看待社会”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与此同时,围绕“如何看待国家”,王轶表示,民法典对此有着清晰表达,概括为两句话,即“国家需要出场时,不得缺位”“国家无需出场时,不得越位”。

  在王轶看来,民法典“对人类的看法”,就是要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法典自始至终使用的是‘自然人’而非‘公民’这一概念,是希望民法典能够在更为广泛的人类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王轶说。

  在“如何看待自然”的问题上,民法典则强调人和自然之间是相生相伴的伙伴关系。王轶表示,绿色原则在民法典中被进一步落实,在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等具体的法律规则中予以充分体现。

  演讲最后,王轶总结说,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可以说,民法典包含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

  本场活动由光明网承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平台对演讲内容进行同步播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