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娱乐:上海把14台优秀新创剧目“请进家门”

2020-10-28 08:51:37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既做文化“码头”,又做文化“源头”——

  上海把14台优秀新创剧目“请进家门”

  10月24日晚,随着序曲《好大的事情在身边》在上海大剧院响起,扶贫路上的故事开启新篇章。这部新创大型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以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还原全国扶贫攻坚战线的奋斗与担当。10月25日一早,带着前一晚观摩演出的感触,来自上海的文艺院团、音乐院校和剧场等机构的负责人就“歌剧创作如何表达当代题材”“民族歌剧的音乐和民间曲调如何结合”等问题,与主创团队展开细致讨论。

  从今年9月开始,上海文艺界就处在这样热烈的切磋琢磨氛围中。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的“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邀请来自北京、江苏、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台优秀剧目集中亮相,涵盖歌舞剧、民乐、京剧、昆剧、滑稽戏、彩调剧、川剧、话剧等。其中既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精品,也有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力作。

  举办集中展演,既让市民观众“足不出沪”就能“进剧场,看大戏”,感受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分享最新的文艺创作成果;又能将新创的优秀作品和主创团队请到“家门口”,促进上海与全国文艺工作者交流互鉴,共同打磨精品,推动上海文艺创作再上台阶。

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剧照 王晓溪摄/光明图片

  1.“请进来”虚心学,带着问题研讨

  “小剧团、小剧种,大题材、大勇气。”江苏省常州市滑稽剧团创排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是“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中首部亮相的外地剧目。这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台作品,来自一个25人的小剧团,用两个小时“笑中带泪”的滑稽戏,完成了当代农民对人生命运、对时代变迁的检视,也启发了上海院团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思考。

  “陈奂生”这个人物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原型出自作家高晓声小说《陈奂生上城》中的主角。《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延续原著人物的性格逻辑和特征,创作出全新的故事,以表现改革开放40余年间中国农民的命运变迁。“以往滑稽戏题材很少触及民生问题这类太‘大’的题材,就怕喜剧效果出不来。”该剧编剧之一张军坦言。在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文艺评论家郦国义看来,《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碰撞”,借助和丰富“陈奂生”这个当代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以诙谐夸张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又不乏深刻地在戏剧舞台上呈现出来。

  “这对当下重大题材作品创作中时有所见的同质化现象,是一个可喜的反拨。”郦国义说,“这部剧的成功,再次促使我们思考:选题的确立,如何依托和开掘地域的文化人文资源;形象的塑造,如何注重思想的深刻和故事细节的血肉丰满;而艺术的呈现又怎么雅俗共赏,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

  看完广西戏剧院彩调剧《新刘三姐》,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久久不能入眠,“经典旋律一直出现在脑海。主演一张口,我的眼眶就湿润了。无论老戏新演,还是老戏新排,经典留给我们的精神和价值,给创作带来强大源泉。”更让谷好好坐不住的是,《新刘三姐》为上海昆剧团正在创排的《红色娘子军》带来的启发和紧迫感。

  “请进来”虚心学,带着问题真研讨,真抓实干促创作。这一次,以“艺起前行”为旗帜,上海将兄弟省市新创的优秀剧目请到家门口,演出第二天就召开创作现场交流会,各创作主体一起寻差距、找不足、促创新。引进剧目中,《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新刘三姐》《长安第二碗》《草鞋县令》等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其中《新刘三姐》还入选了2020年度剧本扶持工程。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创新性和观赏性,展演和研讨交流将持续到11月。

  有着优良文艺创作传统和深厚积淀的上海,没有故步自封,既敞开胸怀,欢迎各方面的创作主体加入重大主题创作,同时秉持谦逊的态度,认真向中央单位和兄弟省市学习,梳理题材和体裁空缺,补足创作短板,以问题为导向,排查上海文艺创作的软肋、痛点、弱项,推进上海文艺院团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制定进一步完善提高的执行方案和工作路线。上海希望,和全国文艺工作者们携手,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繁荣新时代中国文艺舞台。

   2.打磨舞台精品,砥砺从艺初心

  展演过半,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处在紧张、亢奋和忙碌中。“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大家在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精心打磨作品,砥砺从艺初心。

  就在一个月前,上海市重点文艺创作推进会召开。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发布首批39个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吹响上海文艺战线重大主题创作“冲锋号”。上海市各创作单位进入挂图冲刺阶段,聚焦在重点项目上实现突破、在上海题材尤其上海特色现实题材方面实现突破、在薄弱门类上实现突破、在创作品质上实现突破等“四个突破”,着力推出一批反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现实题材的精品力作。

  “今年以来,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以及区级院团、民营院团抓创作抓得很紧,大家都铆足了劲,朝着艺术精湛、思想精神、制作精良的目标往前冲。”作为展演的主办方之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说起自己的感受。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家对全国的整体创作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展演的举办,为上海与兄弟省市文艺创作的交流互鉴搭建了平台。这也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上海举办的首个综合性舞台作品集中展演活动,展现了上海与全国文艺工作者面对疫情创作不停,创新转型、积极前行的努力实践。

  上海瞄准的是:做文化“码头”,更要做文化“源头”,抓好创作是根本。去年,上海5个门类6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排名全国第二,上海市委宣传部获组织奖,创历届上海参评“五个一工程”的最好成绩。

  李明介绍,这轮“艺起前行”展演,有多部“上海出品”的优秀剧目同台展示。上海歌舞团带来“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双奖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是该剧历经百余场巡演后,主创和主演对作品进一步理解、打磨后的呈现。上海杂技团的杂技剧《战上海》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创造性地运用杂技艺术传递红色文化内涵。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探寻真理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品格。

   3.创作要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

  10月17日晚,美琪大戏院,芦笙与钢琴合鸣。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上海越剧院制作的越剧原创大戏《山海情深》,在“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和“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中首次与观众见面。这部作品也入选了今年上海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

  “我们想要改变越剧舞台上固有的一些手段,推出一个崭新的舞台形象。”对这部新作,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有“野心”。十多天前,看了广西出品的彩调剧《新刘三姐》,梁弘钧更坚定信心:“全新的故事运用《刘三姐》原有曲调,从基础情节再生发出来,这种‘新’代表了完全不同的生命力,有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之感。”而如何以戏曲为载体讲好当代故事,在现实题材书写中体现民生关切、时代观照与人文关怀,正是《山海情深》主创团队面对的课题。

  担纲《山海情深》唱腔设计的陈均拿到剧本就被打动了。越剧本就“以情出发”,戏里有婆媳情、父女情、姐妹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调动唱腔手段表达人物的情感。在他看来,越剧不能脱离流派,但不能“套腔”,每一次创作都是对流派的考验,说到底,流派是为人物服务的。

  说起《扶贫路上》历时两年的创排过程,该剧编剧、导演田沁鑫感慨,这次创作对于整个剧组和主创团队,都是一次向人民学习、被人民感动的珍贵经历。

  记者注意到,这批展演作品中,有不少从当代中国的火热生活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用艺术的语言展现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逐梦旅程。有的作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介入,使之既保留传统文化的魅力,又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

  人民文艺人民创造,人民文艺服务人民——这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展演期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还策划了“艺术教育”“艺术天空”“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演艺人才培训班”等多项特别活动,服务大众,传递温暖向上的艺术力量。记者 颜维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