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娱乐:配音因何滥用成风? 揭秘影视剧台词表演困境

2018-02-09 11:07:03 信息来源: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配音因何滥用成风?什么才是好台词表演?新京报记者专访中戏、北电、上戏台词老师,揭秘影视剧台词表演困境

表演系两年的台词课想一个月补上?不可能!

“不瞪眼、不面瘫、有表情、能哭”已经成了评价一个演员是否有演技的基础要素,而表演的另外一面“台词”,正在被从这个标准剥离出去,台词正在成为配音演员的工作。以至于最近赵立新、韩雪等演员在综艺节目中秀了一把台词功底后,就让观众有了发现新大陆的感觉。但在台词老师们的眼中,台词和表演素来不可分割。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的几位台词老师,解析目前表演和后期配音割裂、科班学生台词水平堪忧等现象的原因。

1 配音滥用

 
 

 

演员轧戏频繁哪有时间背台词

最近几年大热的剧集不仅捧红了许多演员,还带火了一批幕后配音演员,他们的声音几乎全年无休地出现在各种剧集中。观众一方面被配音演员的声音圈粉,另一方面也开始对“不同的剧集,熟悉的声音”感到疲倦。

很多剧,尤其是古装剧,现场收音可能会导致声音上的穿帮,但无法同期收音跟必须起用配音演员之间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就算是后期配音,如果对自己的专业和塑造出的人物有要求,哪个演员愿意让别人来给自己配音?”中央戏剧学院台词老师吉璟津说。

接受采访的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口音问题,上海戏剧学院的台词老师孙鱼洋表示,台词教学第一阶段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矫正学生的地方口音,不然之后的戏路会受到限制。

一些古装剧因为棚外拍的戏份多,同时段有若干剧齐拍,而不得不用配音,但在现代剧中,配音现象仍然屡见不鲜。除了口音出戏和台词功底不过关,轧戏也会导致演员没有时间背台词。“他横店有戏,车墩有戏,怀柔还有戏,哪有时间去琢磨人物、背台词呢?有些人就只能靠导演现场讲戏,直接告诉他这场干什么,再不行就念数字台词。”吉璟津无奈地说。知名配音演员姜广涛(曾为《琅琊榜》蔺晨配音)曾表示,“配音演员最为本职的工作其实是译制片和动画片,现在我们配这么多国产电视剧完全是个美丽的误会。”

“表演和台词一个是手心一个是手背。用配音演员,其实是把这件事割裂了,变成了两个巴掌。”这种割裂让北京电影学院的台词老师刘中哲很担心,他害怕配音过分使用会给观众带来错误的引导。“国外配音演员大多受过表演训练,但国内不少配音演员学的是播音主持,配音时容易过于‘拿捏’”,刘中哲认为,缺乏表演训练会让配音演员难以应对不同的角色,他提到了这几年的热剧,“适合清宫戏小清新范儿的配音演员,不一定能驾驭战国时期的野性之美,所以《芈月传》的配音就感觉很空。”

吉璟津提到《鸡毛飞上天》中张译的表演,东北籍的张译用自己的声音诠释了一个地道的浙江商人,“语言成立,这个人物形象就完成了一半,慢慢地观众会相信你就是那个人物。”

2 悖论

学生无心上课忙拍戏,出校门却急着补课

刘中哲经常会给学生们推荐一些经典的国外电视剧,让他们去观摩学习。之前,他推荐了英国的莎士比亚作品改编剧《空王冠》,但过了一段时间再问起时,全班仅有两个人看了。

和其他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影视院校的学生要面临另外的诱惑,通告、综艺、拍戏等工作在读书阶段就纷至沓来,尤其某些读大学之前就已成名的学生,更是需要持续的曝光保证人气。

吉璟津表示,多数表演学院都明令禁止在校生外出接戏。但即便是不外出拍戏、录综艺,一些学生也难以保证每天出早功,认真练习课堂学到的方法。“生活中不巩固,说话含糊不清,或者跟家人和老家的朋友打一个电话就又说回了方言,想要基本功扎实就一定得让专业融入生活。”

校园里有些学生无心上课,急着进圈子拍戏,进了圈子的不少人却开始急着找老师补课。刘中哲常常接到一些台词和表演指导的工作,但授课方式让他越来越难以忍受,有演员一到了试镜的时候就拿着剧本来找他,最急的时候晚上给剧本,第二天就要试镜,“这已经不是表演课了,这是创作课。”

有些演员甚至会把老师提供的粗略的表演框架,直接定型套用在戏中,刘中哲再也不愿意给这样的演员上课。在他看来,台词表演是门慢功夫,需要花时间来打磨和思考,“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那一小段台词,要想讲清楚,就得用上十节课。”

3 高校台词教学

学生思维僵化,无法理解感于心、发于声

高校的台词课堂并不神秘,乍看之下,有些基本课程甚至和诸多艺考培训班的培训颇为相似。在上述几大高校的表演系,台词必修课通常持续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气息、声音、咬字”是第一阶段的入门训练,尽管基础,但也需要在课堂外下足工夫练习。吉璟津介绍,“出早功”是中戏的传统,要求学生每天早上花45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练习课程内容。

高校也会引进一些国外的教学方法,上海戏剧学院这几年引入了林克莱特声音训练法,这套理论强调“放飞自然之声”,有论文表述过林克莱特认为现代人在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束缚下,出于礼仪、纪律和伪装等目的,已经丢失了发出最自然声音的能力。“演员这个职业就是社会心灵疏导师,用人类的情绪和那些原始的生命诉求去引领别人”,孙鱼洋如此说。

“第二个阶段是‘人情意’,你要去理解剧本和台词。”吉璟津指出,一些演员并不理解台词,只是一味死记硬背。随着各种影视剧数量突飞猛涨,对演员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演员培养的规模却没有跟上剧集的生产步伐,“表演指导”、“台词指导”应运而生。但有时找上门的培训却让吉璟津感到头疼,“经纪公司签了艺人,但戏不行被导演和制片人退回来,就找老师补课问‘能不能在1个月之内解决掉?’,怎么可能?”

“先塑造人物,再谈台词。台词是人物感于心,发于声的结果。没有感于心,哪来发于声?”,塑造人物是刘中哲反复强调的一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他却经常感到无力,学生的僵化理解让他头疼。

“学生一演杜十娘,基本就是我崩溃的时候。她们永远把杜十娘弄得风尘味十足,然后就是哭,把她变成哭哭啼啼的怨妇。在某种流行审美的驱动下,觉得‘能让观众哭,我的创作就成功了’。”

4 改进

学校授课从舞台剧为主到兼顾电视剧

如今台词表演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实已经埋藏在艺考体系中。一方面,对于艺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过低,被录取的许多学生在文本的理解能力上并非佼佼者。另一方面,为了成功通过考试,大部分学生都会在艺考前参加各种培训班,而培训班的课程往往更偏重朗诵,获得了些皮毛的学生到了大学课堂上反而丧失了学习动力。刘中哲就曾在课堂上遇到过习惯了把朗诵当台词的学生质疑“怎么跟培训班教的不一样”的情况,“孙道临不用朗诵腔,依然可以把《琵琶行》演绎得让人潸然泪下。”

虽然学生存在不少问题,但高校老师们仍然在努力革新自己的授课方式。孙鱼洋表示,全国几大影视院校的教学都以舞台剧为主,但演员接触更多的还是影视剧。为了跟市场接轨,学校的教学也在做调整,让学生能尽早适应电视剧的拍摄方式。在他看来,职业教育有三个层面:心态、技能、知识,目前的教学体系在职业心态层面的培养还不够多。

而影视剧中台词表演太差,过度使用配音的问题,演员固然有责任,但剧集生产链条上的其他方面也并非全是受害者。刘中哲指出,一些戏的剧本也有问题,“太烂的剧本没法演,有些时候其实是演员在替编剧写剧本。”孙鱼洋认为,有些时候使用配音,演员本身也很无奈,片方有预算考虑,经纪公司也有其他的工作安排。“现在越来越工业化、标准化,每个人付出的时间都有限,但这其实也是行业进步的表现。”

刘中哲推荐了一部电影,李丽华主演的《武则天》。对于看着近些年影视剧长大的人来说,这部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的台词表演风格显得过于平实。刘中哲解释到,现在流行的朗诵腔是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回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电影,他们也有‘腔调’,但都是‘人物’在说话。”

【台词表演点评】

《康熙王朝》

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地盯着你们呢!

吉璟津:语言的外在表现比如语音、语调、重音,都要符合人物的心理。比如第一句,肯定要强调“朝廷”,如果不去分析上下文和语境,可能只会强调“心头之患。”到了第二句末尾,如果只强调“烂一点”,没有强调“烂一片”,语言的力度就会打折扣。最后一句是在举例,这个例子是为了威慑群臣,所以“盯着你们”是一定要强调的。

《滚蛋吧肿瘤君》熊顿独白:

我一想到吧,你们在我的葬礼上又得看见我,有一种阴魂不散的感觉,我就特别想笑。对不住各位,还是没挺住。不过想想呢,以后留在你们心中,永远都是我三十岁的样子……我是我们所有人当中,唯一一个跟死神亲密接触过的人。所以我现在有权指点你们的人生了,我这趟列车已经到站了。但是你们还没有。一定要好好的,精彩的,继续活下去。要记住爱和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孙鱼洋:这段内容非常考验演员相信假定的能力,镜头前的表现力,情绪情感的控制力,感受力。说好这段要做四个层面的准备:1、反复阅读原著,了解主人公背景,根据脚本建立角色生活环境和人物关系网。了解主人公从知道自己的病情到死亡期间的心理过程,找到角色的行为动机和任务。2、找到自己跟角色交叉的点,有感同身受的点,进行价值观的同步。3、反复给自己进行暗示让自己相信,或者能够带入此时的情感,(每个演员有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空,有的听音乐,有的疯狂运动,有的做白日梦幻想移情等等)。4、反复练习,反复地体验当下的感受都有哪些不一样表达的可能性。不断地触碰自己最脆弱的时刻还能有哪些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一堂课

表演就要战胜八分之一秒

谈到演员,虽然大家每天都在看他们的作品,都在关注各种八卦娱乐。但是对这个行业,大家了解得还是不够深入。演员在我们行内人眼中是非常神圣的职业,因为他的职业工具是自己的情感、回忆和原始的生命诉求。这个职业需要把很多常人不愿意曝光的信息隐私公之于众,这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也需要专业的人去引导。

但观众沉浸在演员表演中的体验是十分脆弱的,很容易被旁边人吃零食的声音打破,被镜头里的穿帮打破,被情节、特效等打破,当然大家关注最多的就是被演员的表演打破。观众的体验被打破时是很难控制的,因为他们用直觉来评判。直觉的速度只有八分之一秒,如何战胜这八分之一秒的评判速度,就是我们用来衡量好表演的终极标尺。

战胜八分之一秒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熟练,俗称“功夫”,得经过大量的正确训练和实践,才能产生跨越八分之一秒的表演。有些科班演员的演技不行,其实就是训练量不够大,时间不够多,或者掌握的方法不对。另外一个路径是完全地投入在假定情景和关系中,所以他们被导演、剧本暗示和自暗示的能力要特别强。

——上海戏剧学院台词老师 孙鱼洋

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雪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