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国内无痛分娩率不到10%东西部差距大 为何推广难?

2018-05-17 15:18:24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无痛分娩为什么推广难(民生调查)

核心阅读

目前,无痛分娩技术已能有效降低生产痛苦。但受传统观念束缚、麻醉人才短缺、政策尚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无痛分娩率还不到10%,且东西部、城与乡差距大。专家建议,要补足人才短缺,改善麻醉师、助产士待遇,并考虑将镇痛分娩视为基本医疗需求,纳入医保制度。

生日,常被称为“母难日”。在医院待产室,许多准妈妈们为了成为母亲,往往要在痛楚之中辗转数小时乃至数十小时。

 
 

 

生产,就必须要“受难”吗?对此,妇产科专家们说:“不!”

在世界上,无痛分娩早已是一项成熟技术,无痛分娩率在一些国家已占90%以上,而在我国,却还不到10%,这是为什么呢?

顺产并非“纯天然”生产

“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一忍就过去了。”“打麻药对孩子不好吧?”“女性产痛,是激发母爱的必由之路。”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一直大行其道。

产科专家提醒,随着社会富裕和医疗进步,产妇分娩痛苦反而有加剧迹象。不少产妇营养增加,运动减少,更无需体力劳动,民间习俗又喜欢“大胖小子”,导致出生胎儿体重增加,胎儿头骨发育更快更硬,但现代女性骨盆却并未顺应“进化”而变大,生产之痛于是变本加厉。片面主张“自然”分娩,不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其实是漠视产妇生命和尊严。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对生育疼痛的恐惧,曾让国内医院剖宫产率超过50%。近年来,从医院到产妇家庭都更推崇顺产,即自然分娩,认为在产妇手术风险、术后恢复和婴儿发育等方面,都更有优势。而顺产往往被误解为不用麻醉和器械等人工干预手段的“纯天然”生产。

“所谓自然,应该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医疗技术进步就是要让分娩变得更安全、更舒适。”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主任应豪认为,推广药物镇痛分娩,会让更多因害怕疼痛要求剖宫产的孕妇选择顺产。

专家提醒,也要防止理解偏差。“无痛分娩”只是减轻痛感,比如欧洲实施标准是“可以行走的硬膜外麻醉”,且保留一定的、可以忍受的痛感,有利于生产。

上海是国内无痛分娩开展最早、最普及的地区。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从2010年开始推行无痛分娩,目前实施椎管药物镇痛的产妇比例在70%以上。在加大宣教,强化产程管理、普遍开展药物性和非药物性分娩镇痛措施之后,该院剖宫产率已降低到39%,顺产中的侧切比例也从80%以上大幅下降为13%。

但从全国范围看,镇痛分娩的开展不容乐观。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对全国各省区市46家妇产专科医院、150万名产妇的一项调查显示,开展药物镇痛分娩,华东地区最为领先,约占30%;华北、华南约为10%;比例最低的西北地区,还不到3%。

观念和政策影响推广

“实施无痛分娩,技术上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政策和观念。”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前院长段涛说,无痛分娩技术不难掌握,在国内难以推广是受到了传统观念上的束缚。

一些地方,很多产科医生会抢白叫痛的待产孕妇:“不痛怎么生孩子?”不少产妇家属因为对分娩疼痛、危险性和药物镇痛的无知,担心“上麻药,影响孩子怎么办”,而选择让孕产妇“再忍一忍”。

另一重障碍是麻醉医生和助产士人才短缺。我国麻醉医师只有8.5万人。如果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2.4个左右麻醉师的配备比例计算,缺口高达30万—50万人。医学进步使得医院手术量连年增加,更突显了麻醉医生的短缺,加大了其工作压力。

一位麻醉科医生说:“经常有患者担心麻醉意外。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麻醉意外的几率,要远远低于麻醉医生的猝死率。”

阻碍无痛分娩推广的还有政策因素:其未列入经物价部门审核的单独收费项目。医院只能对实施无痛分娩中使用的麻醉药品、器械等按价计费,而医疗服务、人工劳动等就无法合理合法收费。而无痛分娩的过程会有数小时乃至更长,需要麻醉医生和助产士定时巡视、监护,所获却远不如一台手术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医疗资源不足、麻醉医师本已超负荷的前提下,综合性医院及医务人员对这项服务的推广,注定缺乏动力。

目前,国内的镇痛分娩,妇产专科医院的普及度高于综合医院,民营医院普及度高于公立医院,发达地区普及度比偏远地区高。

快乐分娩,势在必行

“我们是赔本赚吆喝。”上海一妇婴院长万小平教授说。虽然不能向患者收费,但为推动“无痛医院”建设,该院在绩效工资中设立专项,给麻醉医生、护士提供一定补贴。有了“无痛医院”的名气,更多产妇选择来这里生产。

在段涛看来,无痛分娩不仅是镇痛手段,更是“意外保险”。有些产妇在生产过程发生子宫脱垂、破裂等意外,如果已有椎管麻醉镇痛基础,可立即转入剖宫产手术,最大限度降低母婴风险。实施无痛分娩的产房,24小时配备助产士、产科医生、新生儿医生和麻醉医生,而许多医院妇产科并无常驻麻醉医生,一旦发生意外只能临时通知,“即便人在医院,从一个病区赶到另一病区也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加上等待麻醉生效时间,足以导致高危产妇出现生命危险。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高龄产妇、首次剖宫产造成疤痕子宫增加,这类意外的几率还可能增加,必须高度提防。

一妇婴麻醉科主任刘志强认为,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推广无痛分娩势在必行。

各种障碍中,短期内最难补足的是人才,毕竟医生的规范化培养周期长。在段涛看来,中西部地区应适当加强专科教育,尝试让经过一年短期培训上岗的助理医生、麻醉护士与医生配合工作,“有,总比没有好。”

由于提倡西式接生,我国助产士学校纷纷停止招生。而产科医生是“用99%的时间,为1%的意外做准备”,正常分娩时更多陪伴产妇的是助产士。偏偏国内助产士缺乏专业职称序列,职业晋升混同于护士。恢复助产士职称序列,重视助产士、麻醉护士等专业教育,是妇产专科的共同呼声。

“不少国家助产士都有独立行医资格和有限处方权。我们的助产士门诊只能做做咨询。”一妇婴护士长厉跃红说,该院正在学习国外经验,引入退休护士或有护理基础的人士,经过培训全程陪同生产,以弥补助产士人手不足。

专家担心,明确定价、适当提高镇痛分娩中麻醉师、助产士收入,或意味着加重产妇生育费用,有可能导致无痛分娩沦为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因此他们建议考虑将镇痛分娩视为基本医疗需求,纳入医保制度。本报记者 李泓冰 姜泓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