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银联小额免密免签支付 “默认”开通遭质疑

2018-05-31 23:27:45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近期,部分银行把银行卡小额免密免签支付业务的单笔限额上调至1000元,上调理由是原有的单笔300元限额已经无法满足持卡人的支付需求。然而对于不少人来说,却全然不知自己的银行卡已经被开通了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多数银行新发的银联芯片卡多默认开通了小额免密免签支付业务,但该项业务的开通却不需征得持卡人事先同意。专家认为,银行开通便利化服务是时代所需,但客户的知情权应被重视并保护,否则再好的服务也无法完全得到客户的认可。

  钱“嘀”地一下就被刷走了

  长春市民王林(化名)最近在某银行办理了一张银联芯片信用卡,拿到卡片后消费时发现,不需密码也不需签字,钱直接就被商家“挥卡”刷走了。王林询问银行才了解到,原来自己的这张卡被默认开通了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而在办理卡片时却没有人提示过他。

  天津市民刘先生在餐厅刷卡结账时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自己还未输入密码,服务员拿着卡在机器旁放了一下就说“可以了”,消费支付已经完成。在得知自己的银行卡有这种一定额度内免密免签的功能后,刘先生感叹支付便捷的同时,也隐隐担忧:万一卡丢了,很可能被盗刷啊。“手机支付一般还有手机密码或指纹解锁作为一层保护,这个卡如果丢了就相当于直接丢钱了。”刘先生说。

  这项让持卡人有些“蒙圈”的服务到底是何来头?记者拿着一张卡面上标有“闪付”字样的某银行芯片卡在发卡行咨询时发现,就连银行的工作人员对这项功能也不是十分清楚,只是告诉记者一般是开卡时就把这项免签免密功能开通了,一般单笔金额在300元左右,但每天上限是多少并不清楚。“每家银行都不一样,最好打客服或者问银联才准确。”一位银行工作人员说。

  记者查询中国银联官网发现,小额免密免签是中国银联为持卡人提供的一种小额快速支付服务。当持卡人使用具有“闪付”功能的金融IC卡或支持“银联云闪付”的移动设备,在指定商户进行一定金额及以下的交易时,只需将卡片或移动设备靠近POS机等受理终端的“闪付”感应区,即可完成支付。支付过程中,持卡人不会被要求输入密码,也无需签名。

  在刷卡额度方面,此前大多数银行的单次消费限额是300元,单日也有一定限额。近期,部分银行已经或即将上调至单次免密免签可刷1000元。中信银行3月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自今年5月1日起,该行发行的银联芯片信用卡的小额免密免签单笔限额将由300元提升至1000元。记者查询发现,今年下半年开始,一些银行也将陆续调整单次免密免签刷卡限额,其给出的理由是“提升客户体验”。在完成限额提升的双免商户中,1000元以内都可实现“一挥即付”,无需输入密码、无需签名。

  “开通”为“默认” “关闭”须“申请”

  “开卡时不知道,都是在消费时才知道。”一位网友在网上吐槽称,一般开通银行服务都需要有一个文书征得用户同意,而银联卡却不签风险协议默认开通免密免签支付。

  记者就此咨询了中国银联客服。一位客服人员表示,小额免密免签功能是随着带有该功能的卡片自动默认开通的,并不需要事先征得客户同意,而是像取款、查询一样默认的功能。另一位客服人员则称,持卡人在办卡时应该是与银行签订过相关同意文书的,但记者询问多位持卡人,均表示办卡时没有银行服务人员提示过卡片具有这项功能。

  记者致电部分银行客服了解到,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是银联推出的,银行也只是按照规定开通。如果不需要该项功能,持卡人可以在网上银行或者银行柜面等渠道关闭该功能。记者发现,无论是银行还是银联客服,都对于是否事先征得了持卡人同意语焉不详,而一再强调该功能是“默认”的。

  记者在体验取消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过程中发现,部分银行网点对于如何取消也并不清楚。在工商银行长春某网点,一位工作人员称“柜台无法关闭该功能,只能拨打客服操作”。在部分银行的APP中,取消该功能的程序可谓十分繁琐。有银行工作人员说,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确实带有一定风险,连她自己都把该功能关闭了。

  对于小额免密免签支付的安全性,中国银联在其官网称,银联卡小额免密免签服务适用的银联芯片卡相比其他支付方式安全性更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未发生过因芯片银行卡被复制导致伪卡欺诈的案例,且与手机等移动设备结合还可创新身份验证方式。不仅如此,中国银联还联合各商业银行为持卡人设置了专项赔付金,提供了72小时失卡保障服务。然而一些持卡人则认为,一旦卡片丢失未被及时发现,所造成的损失即便可以追回,也会在心里产生很强的不安全感,还不如在付款时多输几次密码多签几个字,资金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便利应建立在安全和尊重基础上

  一些持卡人表示,对于一些银行卡具备的便捷功能,在不威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默认开通可以带来方便,但像小额免密免签支付这样带有一定风险的功能也默认开通,虽然额度不大,但难免让人产生不被尊重的感觉,在银行和银联的服务面前丧失了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

  天津击水律师事务所主任潘强认为,这种情况说明金融机构在办卡环节存在漏洞,银行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有效告知,不仅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还会造成用户财产权被侵害的可能性,相关部门应对开通流程进行优化,进而防范客户财产损失。“不能先推定消费者选择了这项功能默认开通,而是应把选择权交给用户。”潘强说。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认为,银行卡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的推广,应该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寻求一种更稳妥、更符合常规、更易被接受的推广方式,让有需求的人选择开通,尊重不需要该项服务的持卡人的权益,这是优质服务的应有之义。

  有专家指出,尽管有关机构宣称小额免密免签支付功能很安全,但其风险不可忽视。专家建议,今后在开通此类业务时,应充分尊重客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通过技术手段让客户充分了解该项服务。同时也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监控和及时赔付机制,在技术和流程上不断完善,充分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刘硕 付光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