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90岁院士李俊贤捐赠300万元设立创新与帮扶基金

2018-06-18 21:22:1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这几天,一条捐赠新闻让一位年愈九旬的老人走入人们的视野。他默默投身科研近70载,是公认的我国火箭推进剂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聚氨酯工业奠基人之一。到了鲐背之年,他捐出了积攒下来的300万元用于设立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他就是我国著名化工合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

  这是今年6月8日,李俊贤院士和老伴丁大云,向所在的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捐赠、设立基金的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俊贤: 我和老丁希望能为我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离退休困难职工帮扶尽一份心。院党委成立了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相信他们能用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说起李俊贤,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说到中国火箭升空,卫星、飞船发射,那是无数国人的骄傲,而李俊贤就是幕后的功臣之一。上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研制“两弹一星”,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火箭推进剂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推进剂,就相当于汽车没有汽油。当时,苏联专家已经撤走,在资料不足、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李俊贤和团队全靠自己反复试验摸索,最终成功研制出特殊燃料偏二甲肼,并远赴青海筹建黎明化工厂,建设中国第一套制备偏二甲肼装置。

  李俊贤院士的秘书 程磊: 在青海的一个县里面,还要再出去(远离)几十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啥都没有。刚开始住的(时候),他们叫干打垒,(住)土炕,上面茅草屋。设备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在室外的,但是青海那儿比较冷,所以他们最开始盖的房子不是给人住的,都是把设备盖到房子里保暖。

  当时整个国家一穷二白,进行保密研究的条件就更为艰苦,建厂之初,大家吃的是盐水煮蚕豆、青稞粉,李俊贤得了严重的胃病,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如今说起这些,老人家只是一笑而过。

  中国工程院士 李俊贤: 那个时候,一般见到面不谈困难,谈什么呢?大家就是说完成没有完成啊。主要的就是想怎么样把这个国家急需的东西搞出来,都希望越搞快越好,为国家争口气。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使用着偏二甲肼推进剂,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为国家争口气,怀着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愿,在青海,李俊贤一呆就是16年。期间,他们还完成了研制性能指标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鱼雷推进剂的任务。当时,李俊贤拍板“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为国家避免了过渡性型号鱼雷的研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把我国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3年。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青年博士 教授级高工 薛金强: 他(李俊贤院士)做的是796燃料,是一种硝酸酯的化合物,危险系数很高的一个东西,像现在我们建的都是防爆实验室,当初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但是李院士就带头做的,他当初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国家需要,我们就做,我们受感动还是很大。

  1984年,黎明化工研究所从青海迁至河南洛阳,改名为黎明化工研究院。当时,国家提出“保军转民”,李俊贤迅速转换思路,聚焦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当时,“万能塑料”聚氨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但在国内却要依靠进口,李俊贤立即组织投入研究,希望未来关键技术不受制于人。从原材料、助剂到制品、生产工艺等,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大力发展聚氨酯,开发出了几十种技术,为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首席运营官 于文杰: 李院士的格局是非常大的,他给你讲问题的时候,都是我们要解决国家的问题,不能受制于人,他经常是站在这个高度,国家的急需,是不被别人掣肘、制约。

  在近70年的科研岁月中,李俊贤想得最多的就是国家需要,今年已经90高龄的他依然在工作,跟踪最新科研动态,为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的发展进言献策。而今老人身体已经不再硬朗,他和老伴儿还想为国家做最后一点事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俊贤: 我最关心的是我们的人才,因为新的年代(时代)了,现在是在非常好的基础上,(但)现在的任务,我感觉要比从前更难,要有紧迫感。我希望培养博士,发挥他的充分的作用,能够把我们的整个事业往前拉一步。

  今年李俊贤和夫人一起,以普通共产党员的名义向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党委写信,提出捐赠多年积攒的500万元。这个消息让很多人感到震撼,在大家的印象里,李俊贤生活极其简朴,老人看文章时,习惯拿着尺子划重点,但仔细看,这尺子不过是他的一张嘉宾证;这是他的卡包,实际上是一个用过的药品包装袋,他说大小刚好装下他进出办公室的员工卡;他的家被大家笑称是旧家具博物馆。

   李俊贤院士的夫人 丁大云: 这就是最老的一个床,从青海搬下来的,还有这个缝纫机也是,跟了我用了多年,我一直在现在还在用它。有时候补点东西,哪个衣服哪坏了,我也把它补一下,完全能用。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党委副书记 姚庆伦: (今年)我有一次到他家里没有找到他,等他回来以后我才知道,他和丁老师是拿老年乘车卡乘坐公交车,到医院去量一个血压,他说没问题我们可以的,我们也有时间,我们坐公交车也挺方便的,就不麻烦大家了。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从来不张口跟组织提要求。

  考虑到老人的生活所需、身体健康等多方面情况,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最终决定接受李俊贤院士300万元的捐赠。一生至简至朴的老人,为了国家需要却能倾囊而出,无论是青春年华,还是生活积蓄,李俊贤院士的选择成为很多晚辈记忆中的宝贵一课。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青年科研工作者 高级工程师 夏宇: 当时我心里边就有一种感触,科研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基础的知识,也不是操作的工艺,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还有就是说我立志要做出一些什么事情,去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这种决心,我觉得这种热情和坚持才是做科研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能从李院士身上学习到的东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