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娱乐:姜文:电影的英雄,生活的孩子

2018-06-21 18:26:10 信息来源: 解放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韩浩月

  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导演姜文,把对生活、对往事无法达成的和解,转化为他拍摄电影的能量,它让姜文保持着创作与感受的敏感性,如此,才会有独一无二的姜文。

  1

  在北京,经常有人谈到姜文。比如某位业内资深的媒体人,会在一场私人聚会上,突然很神秘地说,姜文约我去谈电影了,我很有可能去给姜文当编剧。

  结果通常是这样:姜文的确约他去谈电影了,也的确发出请他当编剧的邀请,但在谈过几场之后,此君发现自己的创意在姜文面前再无闪光之处。所以业内有句戏言,“被姜文用过的编剧,都变成了药渣”,由此可见姜文对于剧本的在意程度以及博采众长的能力,都超过了不少人的想象。

  众多与姜文谈过剧本的人,有一些名字的确被打到了大银幕上,成为署名“编剧”。但姜文的电影,署名“编剧”再多,观众都记不得那些名字。姜文的能力在于,他可以把一部电影,完完全全地贴上他个人的标签,看几个画面,听几句台词,你就能感受到姜文的荷尔蒙味道。

  “演员要是能再腌一腌就好了。”“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这是姜文送给另一位名导的两句话。

  2

  四年一部,是姜文导演电影的大致规律。继2014年的《一步之遥》后,2018年的《邪不压正》 定档7月13日。《一步之遥》 票房不甚理想,但没人对“姜文”这个品牌产生怀疑,很多人都期待姜文能通过《邪不压正》打个翻身仗,口碑与票房双赢,为国产电影正名,为“烂片打不赢好片”提供一个案例。

  除了影片宣传期,姜文很少接受采访。姜文爱怼记者是出名的,这让记者们对他又爱又怕。但不少姜文的朋友都说,其实他是个羞涩、内向的男人,怼人有时候只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大牌导演也会控不了场?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导演姜文”和“普通人姜文”,的确有很大的不一样。

  前不久,姜文接受采访。这恐怕是第一次有著名的公众人物接受采访时,要背对着摄影机。

  背对摄影机,让姜文有了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的姜文,迅速找到了自己的话语模式,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对话:

  问:“危险会给一个时空带来特别大的魅力。你把自己陷入过某种危险的状态吗?”

  姜文:“我每天都在危险当中。”

  问:“那日常的危险是怎么样的?”

  姜文:“起床。”

  访问者在知道自己上当之后已经晚了,姜文成功地把他带进了他戏谑的、拥有轻度嘲讽意味的思路。但在“戏耍”之后,姜文并没有表现出得意,姜文只是在确认,他仍然在主导着这场谈话的节奏与方向,如同他在片场上所做的那样。

  或是出于某种“回报”心理,在接下来的谈话当中,姜文也真诚地袒露了情感的脆弱一面。

  采访者问姜文,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姜文把话题转向了母亲,“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给母亲买房子,她没表现得多高兴,不去住。当年考上中戏,给母亲看录取通知书,母亲却啪的把通知书扔在一边,说:“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55岁的姜文,谈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时,已经可以做到控制情感,不感伤,不颤栗。可是他在电影里却说道:“我还是个孩子呀!”

  3

  在姜文电影里,经常出现有关孩子的描述。《阳光灿烂的日子》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孩子气纯真的电影,里面的独白,更是以孩子的口吻说出,“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有一句台词:“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谁是阿廖沙?这个名字出自高尔基的《童年》,在原著中,阿廖沙是个孤儿,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饰演的老唐、房祖名饰演的李东方、黄秋生饰演的小梁,都是缺乏父爱的“阿廖沙”。姜文在该片所传递出来的孤儿困境,也容易让人想到他童年所缺乏的母爱。

  到了《一步之遥》的时候,一些影评人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舒淇饰演的完颜英向姜文饰演的马走日求婚的那一幕,马走日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说了一句:“我……还是个孩子啊!”这句台词被赋予了诸多的解读,通常影迷们会觉得,这是姜文对童年情感的不解与追问,也是他拒绝成长的标志性宣言。

  于是,从情感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姜文在制作电影、宣传推广、面对公众时的话语与姿态,便不难理解他的“任性”。“任性”是为了被看到,如同一个孩子拿弹弓打碎了一个玻璃瓶,他期待的是表扬而非批评。一直期待得到更多认同的姜文,回击批评的方式是“更加任性”,他成了电影的“英雄”,却一直不改生活的“孩子”本色。这样内外矛盾甚至内外交困的他,反而成为导演姜文的魅力之一。

  4

  “电影里如鱼得水,不拍电影的时候,回到现实,面对的依然是跟十几岁的时候一样的困境。”同样是在与访问者的对话中,姜文很诚恳地表达了他在当下现实生活里仍未摆脱的麻烦。

  他坦白的是自己内心的伤痕,无数中年男人为之唏嘘感叹,是因为姜文的困境,也是无数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的困境。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与勇气,说出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原因。

  姜文把对生活、对往事无法达成的和解,转化为拍摄电影的能量,他通过虚构的人物在银幕上的奔跑与呐喊,与童年与青少年时那个不被母亲接纳的孩子进行讲和。这个漫长的过程不会结束,那股野蛮的能量甚至仍然在生长,它塑造了“英雄”姜文,因为它让姜文保持着创作与感受的敏感性,如此,才会有独一无二的姜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