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习近平考察了这个名字不一般的地方

2018-09-27 06:27:4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9月25日,习近平抵达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建三江,开始他今年下半年的首次国内考察。这次考察有何特别之处,将会在接下来的行程中逐渐显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时政报道团队开启《时政新闻眼》,为您全程关注。

  中国有个建三江

  建三江在哪里?借您一双慧眼,飞往中国东北角,凌空俯瞰。

  据《建三江农垦志》记载,“建三江”的前身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因建设开发三江平原(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而得名。《时政新闻眼》了解到,第六师师长王少伯亲自把师部所在地命名为“建三江”。从此,中国版图上就有了这个响亮的名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三江管理局彩门(图片来源:《建三江农垦志》)

  如今,建三江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9个管理局之一,下辖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仅七星农场每年生产的商品粮就有15亿斤,可供全国13亿多人两天的口粮。

△习近平考察的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央视记者航拍)

  两次考察 习近平牵挂春种秋收

  25日下午,收割机驾驶员陆向导和他的“谷神”收割机出现在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小陆是七星农场的农业工人,家里种了384亩地。今年小陆花27万元新买了这台收割机,这是第一次开镰。

△小陆和其他9位驾驶员伙伴排成V字型作业。这是小陆透过车窗拍到的场景。

  万亩大地号,占地面积1.43万亩,相当21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平均亩产是610公斤。小陆说,以每车每天收割150亩计算,收割完万亩大地号需要10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干9天半。

△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央视记者拍摄)

  当天下午,习近平考察黑龙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建三江。让小陆和驾驶员伙伴没想到的是,总书记走到他们中间,聊起了收成。

  春种秋收,习近平牵挂于心。两年多前,他在距离七星农场100多公里外的“东方第一县”抚远考察时,就曾登上一台插秧机体验操作。

△2016年5月习近平在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体验插秧操作。(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拍摄)

  习近平考察黑龙江两天前,中国农民刚刚度过自己的节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向亿万农民送上了节日问候。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央视新闻频道对建三江大兴农场水稻秋收做了电视直播,这是直播时场景。(图片来源:建三江管理局官网)

  这次,习近平又踏上这片黑土地,亲问稼穑。小陆告诉《时政新闻眼》,他最感动的是总书记在临别时跟大伙儿说了三个“衷心希望”。总书记说:“衷心希望农业进一步搞上去,衷心希望像建三江七星农场这样的地方,国有农场的现代化农业能够搞得更好、改革能搞得更好,也衷心希望农场的干部职工们能够生活得更好。”

  △小陆和驾驶员伙伴们合影。右一为小陆。

  再踏黑土地 习近平情系北大荒

  离开精准农业农机中心时已是夕阳西下,习近平又到附近的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

△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央视记者荆伟拍摄)

  今年27岁的科研人员裴鑫宇给总书记介绍了如何通过稻米品质分析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米品种。她注意到一个细节,因为她的个子不太高,总书记在听她介绍时特意俯下身子侧耳倾听。

△裴鑫宇回忆给总书记作介绍时的情景。(央视记者杨洋拍摄)

  面对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科研队伍,习近平说,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提高!

△这是欢送总书记之后,园区科研人员在门口合影。(央视记者拍摄)

  建三江是习近平黑龙江之行的第一站。考察途中,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农垦改革要坚持国有农场的发展方向。北大荒的土质要不断优化,不能退化……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第二次到黑龙江考察。《时政新闻眼》将持续关注总书记接下来的考察行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