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二十多年,习近平一直牢记着这句话

2018-10-18 07:49:5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学习进行时】“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引用了这句话,这是他多年来倾心投入扶贫工作的写照。三年过去了,这句话依然令人难以忘怀。在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与您一同回顾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深情讲述了自己多年如一日,投入扶贫工作的经历。

   在这篇演讲中,习近平说了这样一段话——“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宁德是当时中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下党乡是宁德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

   那次调研,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开路,习近平和其他干部每个人拿根竹竿,沿着河边走。

   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老百姓知道是地委书记来了,就自发在路上摆上一桶一桶的清凉汤,都是用土药材做的,让习近平等人消暑。

   回忆起这段经历,习近平说,“那样一个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记你几代”。现在,老百姓还常说,当年习书记到过下党乡。

   习近平多次讲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几乎走遍了全国最贫困的地区,脚步从未停歇。十八大后仅一个多月,他就冒着严寒,来到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

   这次考察是习近平提出的,目的是了解中国最贫困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他强调,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一大早就踏着皑皑残雪,来到大山深处的骆驼湾村。一户村民家里,一张土炕占去半间屋子,炕上摆着一个取暖的火盆。习近平上炕盘腿而坐,和一家人围着炭火拉起家常。他叮嘱要把小孙子的教育搞好,说希望在下一代,下一代要过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

   后来,习近平又到了顾家台村。在村委会,他同村干部、群众、驻村干部促膝长谈,共商脱贫致富之策。

   这次考察过程中,习近平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阜平之行后不久,2013年2月2日,习近平又来到甘肃定西、临夏等地。春节前夕,陇原大地,天寒地冻。习近平绕过九曲十八弯,走进贫困农户。

   定西以及甘肃的河西、宁夏的西海固,被称作“三西”,古来就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称。缺水干旱是制约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个主要难题。1997年,习近平曾到过“三西”之一的西海固。当时陪同人员说,到了要注意饮水安全,因为那里的水是咸的,喝了会拉肚子。

   考察过程中,习近平走进农家,特意舀起一瓢水品尝,感受村民真实的生活状况。这水的滋味让习近平紧锁着眉头,场面感染了周围的每个人。

   之后,习近平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视察,他对当地和随行的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说了8个字,“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的地方。他曾说,“到湘西十八洞村视察,我感触很深。爬那个山爬了好远,好不容易才到那里”。

   那是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一位老人见了他问,你贵姓,你是哪里来的?因为那儿比较偏远,她不看电视。还是村主任介绍:“这是总书记。”

   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习近平说:“你是大姐。”

   听说总书记来了,全村乡亲都围了过来。人不多,而且全是“996138部队”,也就是老人、孩子、妇女,青壮年都到城里打工去了。习近平一看,这个地方这么偏僻,又是一些老人和儿童,大事业根本搞不起来,便对乡亲们说,“还是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这总能办得成”。老太太、老大爷听了很高兴,说“就要这个”。

   这便是“精准扶贫”之意。习近平对大家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到陕西调研,第一站是梁家河。1969年初,习近平作为知青来到梁家河插队,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

   这天,习近平再次回到这片黄土地。见到乡亲们,习近平十分高兴,不少当年在一起共同劳动、生活的乡亲,他一眼就认出了。

   这次习近平同妻子彭丽媛一起回梁家河,和村民一起合了影,给每户人家带来了年画、对联、米、面、油、肉等年货。乡亲们也没忘送上家制的礼物——三双绣花鞋垫。一位村民说,给他的鞋垫里专门绣了“常回家看看”。

   2017年1月24日,又是临近春节,习近平照例到基层看望慰问干部群众。这次他来到的是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这是当地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里还有不少贫困户。

   来到村民徐海成家,在局促的小客厅里,习近平和徐海成一家,还有几位村民代表、基层干部,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习近平拿着他家的收支单,算完收入算支出,还问他们日常开支怎么没有列入其中,问得特别细。“家里有多少亩地,种些什么,收成怎么样”“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孩子上大学有没有领取助学金”……唠的是家常,问的是小事,心里想的却是脱贫攻坚一项项细致的工作、具体的任务。

   一位参加座谈会的干部说:“总书记看着是给咱们农民算小账,其实是在给脱贫攻坚算大账呢。”

   2016年在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曾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差吕梁还没有去了。那里脱贫攻坚难度很大,一定要实地看一看。

   2017年6月21日,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这里所处的吕梁山片区,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相互交织,是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有一位村民叫刘福有,他们两口子已年逾古稀,92岁的老母亲与他们生活在一起,5个孩子成家后都搬出了穷山沟。习近平走进他家,坐上炕沿,招呼老两口在自己身旁坐下,对他们说:“来,咱们拉拉话。”

   “家里的地还种得动吗?”“今年旱情严不严重?”“孩子们在外面打工能帮助你们吗?”习近平关心的都是一家人最重要的生计。

   回到太原,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

   习近平同凉山有着特殊的情缘。2017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

   2018年2月11日,正是腊月二十六,习近平走进大凉山彝族村寨。这也是十九大后,习近平首次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考察活动。

   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真诚依旧、温暖依旧。

   当习近平离开村子时,村党支部书记向习近平献上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和感激。“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习总书记库史木撒(新年好)”“习总书记子莫格尼(吉祥如意)”,乡亲们的问候和祝福声此起彼伏。队伍里有人唱起彝族民歌《留客歌》,乡亲们跟着唱了起来,那场面感染了每一个人。

   “播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质朴的话语和歌声,就是人民最大的肯定,最高的褒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