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新立村“立新”记(新春走基层)

2019-01-22 07:55:0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现在的新立村。资料照片

  过去石旮旯里刨食,一亩玉米收不上200斤;现在多种产业兴旺,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曾经的小穷村新立村,短短几年,地覆天翻。

  新立村凭何而“立”?

  

  面对记者伸出的手,她迟疑了一下,没摘工作手套。问起2018年的收入,她也只是笑。

  眼前这位66岁、身高一米五的瘦小老太,名叫黄彩燕。16头牛、120只羊、1000多只土鸡,外加4箱蜜蜂,全靠她一人招呼。丈夫耳聋多病,大儿痴傻,唯有已成家的二儿子,能帮着给她的“牧场”送送饲料。

  这里是新立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

  短短几年,地覆天翻。忆往昔,石旮旯里刨食,一亩玉米收不上200斤;看今朝,多种产业兴旺,人均年收入由当年的2500元增长到近万元。

  新立村凭何而“立”?

  “把精准扶贫政策用好,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回答。

  解困,突破常规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新立村的出路,只有一个字——搬!

  新立人早有立新志。

  “九分石头一分土”,石漠化区地面山峰林立,地下溶洞暗布,地表渗漏少水。贫穷的根源,就在地少石多,且易涝易旱。

  上世纪70年代,新立人跟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硬是靠肩挑手挖,开出近3000亩坡耕地。但因土地贫瘠,水利灌溉设施落后,种植品种单一,开地后建的共联屯,一出生便成了田阳县有名的落后屯。

  “在山上还有玉米粥喝,下了山连玉米粥都喝不上了。有的人家不多久又搬回了山里。”罗朝阳说。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新立村的出路,只有一个字——搬!

  2014年,居住在石山区的新立村村民获得危房改造资金和政府贴息贷款,开始生态搬迁。为节省开支,他们不请建筑队,互相帮工。11个原先坐落在石山区的屯子、198户人家全部搬迁出山。

  走进新村址,排排小楼依山而建,齐整整的林荫道穿屯而过,家家户户电器齐全,房前屋后菜果满园。2017年,全村家家户户摘掉了贫困帽。

  生产方式也在变化。这些年,新立村修建了27条水泥通村路和生产路,给河谷地带所有耕地都铺设了节水灌溉管道。原先效益低下的甘蔗、玉米田,改种芒果、香蕉、秋冬菜。

  “2017年,我们还评上了自治区的‘壮乡最美乡村’。”罗朝阳笑着说。

  施策,因人而异

  “看搬迁成功不成功,要看贫困户腰包能不能鼓起来”

  邓勇书是第二次下山了。“70年代那次下来,不到一年全家就回山里了,那年我6岁。”

  相比搬得出,留得住更难。“如果没政策支持、没产业支撑,搬下山后的日子也难持久。”罗朝阳感叹。

  这次下山,邓勇书成功了。移民新村广新家园里,坐落着他家的三层小楼。

  邓勇书有建筑手艺,一年中多数时间都忙个不停。冬天是淡季,他也不闲着,在家加工一种叫苏木的中药。

  “一般一天卖一只,多的时候两三只。”何正修也是第二次下山,在繁华的百育镇老街上摆起了羊肉摊。靠着后来学的这门手艺,他还在新立村发展了一帮养羊的老乡亲。

  “看搬迁成功不成功,要看贫困户腰包能不能鼓起来。”罗朝阳介绍,“我们的办法就是分类施策。”

  有手艺的,靠手艺致富;没手艺的,打工也能挣钱。

  新立村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6家农业公司流转全村70%的耕地建现代化农业基地,发展了2200亩芒果、2100亩香蕉产业基地。火龙果、圣女果、秋冬菜种植形成规模,百万羽林下养殖集中成势。

  一人打工,全家脱贫。新立村百泉香蕉种植基地负责人林强介绍,在香蕉施肥或收获季节,一天要用工150多人,一小时平均工资10元。

  “一辆摩托车、一顶草帽、一把柴刀,在村里到县城的公路边等着,就有活干。”罗朝阳说,眼下正是冬菜的收获季,也是村民们的收获季。

  安居,立足长远

  “要让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新立村是田阳县精准扶贫的一面镜子。

  “要让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形成当下脱得贫、中期保得住、长期能致富的立体化扶贫新格局。”田阳县委书记韦正业告诉记者,2018年底田阳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2%以下,可望实现全县脱贫。

  田阳县城郊,坐落着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乡家园”。第三期工程的31栋白蓝相间的安置楼已经落成,可安置6000余户、2.5万贫困群众。

  “当下脱得贫”已解决,“中期保得住、长期能致富”的蓝图也在徐徐展开。就在“老乡家园”附近,田阳县配套建设了大型农贸批发市场、东盟物流园、农民工创业园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在县城附近流转土地建设20万亩生态脱贫产业示范基地,让贫困户通过小额入股、务工、返包经营等多种方式获益。

  搬进“老乡家园”才一个月,新立村陇仑屯村民谭爱霞已经得益。31岁的她在一家食品厂分拣水果,一天能挣100元左右。

  “我家2017年底就脱贫了。”吃完晚饭,谭爱霞眉开眼笑地给记者算账,“承包了30亩坡地种芒果,2017年第一年挂果,卖了3万多元,往后到盛果期了,日子会更好。”

  采访归去,已是晚上9点半。小区外,公交车仍在运行。田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安福,兼任“农事城办”管理办公室主任,“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都开始与‘老乡家园’三期无缝衔接,让村民真正变成城里人。”

  摆脱贫困的人们,正在融入城市之光。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22日 04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