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记者手记:在西柏坡,接受一次“赶考”的洗礼

2019-04-04 03:29:4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记者手记:在西柏坡,接受一次“赶考”的洗礼

   编者按:3月28日,中宣部在河北西柏坡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来自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300多名编辑记者来到这里参观学习,为即将开展的蹲点调研采访汲取力量,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增强“四力”追根溯源。

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的“五大书记”铜像。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新华网记者 郭奔胜 曹滢

追随共和国诞生的脚步,在这个早春时节,我们来到西柏坡寻根探源,温故知新。

西柏坡,地处太行山麓东部与华北平原交界的河北省平山县丘陵地带。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办公,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后十天,中共中央启程前往北平。惜别送行的父老乡亲,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一)

当我们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广场的五大书记青铜像前,不由停住了脚步,伫立仰望。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并肩而立,目光如炬,凝视远方。铜像前,鲜花铺就了几个大字“西柏坡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70年,在时光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回望那个历史重大转折时刻,仿佛就在昨天。

从1840年后的100多年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苦苦追寻,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自1921年建党至新中国成立,为革命牺牲的中共党员烈士,有名可查的就有370万人。生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样理解这样一群理想坚定、前赴后继、舍身忘死的革命者和奋斗者?

在革命胜利的前夜,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汇聚于此,人民政权即将建立,新的一页即将翻开。那一刻,他们胸中有着怎样的豪迈与期待?他们又在怎样怀想牺牲了的同志?

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由毛泽东同志提议,对牺牲同志默哀三分钟。

这个成立时只有几十人的党,将一代代有识之士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带领一个山河破碎、苦难深重的中国获得新生。在这些共产党人的身上,有着共同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二)

3月27日,来自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代表参观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这是一间面积不过几十平方米、土坯垒就、由食堂临时改用的会议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在这里举行。会场正面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画像和两面红旗。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会场没有扩音设备,座椅从四处拼凑借来,与会的中央负责同志坐在高低不等的条凳上听取报告。

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规划了新中国的“建国大业”。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警示告诫,对党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当我们走进这间会议室,光线骤然幽暗下来。讲解员背诵起毛泽东同志那段著名的讲话: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仿佛历史的回声响起。一个日益走向成熟的政党勇于自我革命的胸襟和气魄,穿越了70年时空,依然迸发出震慑心魄的力量。

一个国家,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现实中把握方向;一个民族,只有正确理解自己的道路,才能在变革中走向进步。正如军事专家金一南所说:“只有读懂那段历史,才能读懂中国的当下和未来。”

“两个务必”,是创建新中国的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给后世留下的政治嘱托。其中包含着对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而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如同启明星一般升起在胜利的黎明前,照亮了“进京赶考”的新征程,也照亮了前来“寻根”的我们。

(三)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所在的小院里,几树梨花开得正盛。几间低矮狭小的土坯房,是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旧居、工作人员住室,以及中央军委作战室、新华社总编室等机构所在地。

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土屋斗室,质朴无华。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王朝更迭、战事交替,形成了血性、忠义、卓绝的独特气质和文化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环境下仍然凛然屹立,不屈不挠。

旧居里悬挂着一张历史照片:毛泽东坐在树下的木椅上,气定神闲。讲解员告诉我们,照片画面之外,是一座北方农村家家户户常见的石磨盘。紧张工作之余,毛主席会到石磨旁推上几圈。

资料照片:毛主席在西柏坡。(西柏坡纪念馆提供)

“磨盘上指挥雄兵百万”。有这样一群共产党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

从这个小村庄发出的408封电报,指挥三大战役取得决胜,奠定了全国解放的胜局;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以新华社社论形式播发,向全国、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中国革命踏上了新的起点。

“种桃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又一个春天里,凝望着满树繁花,作为后辈的我们,不禁感慨万千,思绪如潮。

(四)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宣示了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时的担当。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踏上赶考征程时,毛泽东说,“我们决不能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道路由来曲折,征途自古艰难。

春寒料峭。走在西柏坡崎岖的山路上,山色泛青,田野间开出零星小花,一派生机萌动。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不只是春天的景致,更有那脚下的路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虽然历经坎坷,但中国共产党以不变的执着和坚韧,一路爬坡过坎,带领着这个古老民族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打破了封建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衰周期率,将近代以来的苦难与落后、迷茫和彷徨甩到了身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那么多艰难险阻,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一个成立90多年、执政70年的政党,为什么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个答案蕴藏在西柏坡,也展现在绵延不绝的奋斗历程中:保持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努力艰苦奋斗,永葆赤子之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密码,不变的品质。

3月2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航拍的西柏坡。(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蒲东峰)

(五)

作为中国革命“五大圣地”之一的西柏坡,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党员干部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学习。他们怀着崇敬之心而来,带着许多思考离去。他们在历史的回顾中汲取力量,在今天的使命里实干担当。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时代在变迁,考题在变化,答卷人在继续奋斗。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时指出,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但前进的方向是明确的。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此刻,我们的耳畔再次响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告诫:“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新的赶考路上,这样的清醒弥足珍贵,这样的初心坚如磐石。

(六)

70年前的那个阳春三月,一支历经千辛万苦、烈火锤炼的革命队伍,离开西柏坡,迎着胜利的曙光,走在春天的道路上,走向并不遥远的北平。

70年后的今天,一支青春昂扬、信念坚定、求实创新的新闻人队伍,来到西柏坡,触摸历史的温度,感知信仰的力量,虽然时间短暂,但足以经历一次触及灵魂的洗礼。

面对迎风飘扬的国旗,我们宣誓:“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去田间地头、去社区厂矿、去革命老区、去沿海边疆、去改革前沿,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四力"。用我们的笔端、镜头、话筒,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生动记录全体中华儿女艰苦奋斗、接力奋斗、团结奋斗的壮丽史诗……”

3月28日,记者代表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宣读倡议。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这份庄严的承诺,是对革命先辈的深深致敬,也包含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此次采访活动主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昭示的意义:历史因初心而壮丽,未来因奋斗而精彩。

70年沧海桑田,山乡巨变。滹沱河上蓄水筑坝,治好了经年水患。岗南水库福泽一方,已成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在红色旅游带动下,在脱贫攻坚的大决战中,革命老区平山于2018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向人民交出了“赶考”路上的又一份答卷。

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代,这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从西柏坡出发,我们将以“赶考精神”去读懂这个伟大的时代,以奋斗姿态去书写新时代的春天故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