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贝聿铭与中银香港的三代情缘

2019-05-18 18:59: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香港5月18日电(记者朱宇轩 张雅诗)“贝聿铭先生一生设计了很多种类的建筑,中银大厦是最特别的一个。”得知享年102岁的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16日在纽约逝世,曾与贝聿铭共事多年、参与建造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建筑师龚书楷说。

  站在香港中银大厦(以下称“中银大厦”)70楼,维多利亚港尽收眼底;俯瞰香港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中银大厦挺拔如竹,从林立高楼中脱颖而出,巍然矗立。

  中银大厦是贝聿铭为香港献出的礼物,他用玻璃、光线和几何图形浇筑出这座有70层楼、高300多米、外观如三角柱形的地标建筑。

  龚书楷说,贝聿铭是设计中银大厦当之无愧的人选,“不仅因为贝先生是当时最有名的华人建筑师,还因为贝先生一家与中银香港有很深的渊源,贝先生对中银香港有着深厚的感情”。

  1917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的香港分号开业,贝聿铭父亲贝祖诒担任首任经理。自此,中国银行开始在香港展现风采,贝聿铭也随家人从广州搬至香港,在香港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这段经历让当时已是世界著名建筑师的贝聿铭,对中银大厦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中国银行当时买下的地皮狭窄,且三面被高架桥包围,即使面朝维港,视线也受阻。对此,贝聿铭的做法是:向上走。中银大厦本是一个正方形的建筑,贝聿铭利用三角形的分割,将大厦分为四个方向,每一个三角形的空间高低不同。

  最终,中银大厦1990年正式开幕,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更以其鲜明的风格、独特的造型成为一个时代的地标。

  “中银大厦架构如竹,寓意‘节节高升’;形象多变,不仅在白天和夜晚不同,在不同光线和角度下也不同。这一建筑是少有将文化特色和建筑技术完美融合的作品。”距离中银大厦建成近30年,每每看见这座大楼,龚书楷仍赞不绝口。

  从贝祖饴到贝聿铭,再到贝聿铭之子贝建中、贝礼中,贝氏三代与中国银行情谊厚重。

  1994年,贝聿铭受邀设计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携子贝建中、贝礼中共同打造北京长安街上的明珠。2001年总行大厦落成,与香港中银大厦形成母子大厦。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新大厦也同样出自贝聿铭父子设计。

  2017年,贝聿铭之子贝礼中完成香港旧中银大厦大楼修缮工程,使这座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再现富丽堂皇。

  从香港,到北京,再到纽约,中国银行倾注了贝氏三代人的才智、情感与心血。

  贝聿铭辞世,中国银行致以深切悼念和缅怀。正如中国银行在悼词中所写,斯人已逝,精神永驻,贝先生的大师风范和不朽贡献千古长存,我们永志不忘。

  不仅是中国银行,对于香港、对整个中国,贝先生家族都挂念在心。“贝先生一家一直对自己华人身份引以为傲,他晚年每年都来香港几次,每次来都会约我一起来看看中银大厦,吃吃香港美食。”龚书楷回忆他与贝聿铭相处的点滴。

  “贝先生温文儒雅,谦和低调。当初就是被他的建筑成就和个人魅力吸引,我毅然跟随他从美国来到香港,最后在香港定居。”龚书楷说道。

  龚书楷眼中的贝聿铭对待工作严谨细致,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贝先生觉得好的,他一定去做,并且做到尽善尽美。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建筑设计,也是做人的启示。”龚书楷感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当日对贝聿铭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她说,贝聿铭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多年来获奖无数,成就备受肯定。他年少时曾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其作品广为港人熟悉,其中中环中银大厦更已成为香港地标,香港人都引以为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