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青春,献给大山里的孩子——记支教志愿者袁辉

2019-05-24 17:37: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武汉5月23日电 题:青春,献给大山里的孩子——记支教志愿者袁辉

  新华社记者 谭元斌

  “在山村支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骨子里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是我最大的收获。”不久前,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支教志愿者袁辉,这样总结自己7年的志愿支教经历。

  离家1000公里:“我不是为了钱”

  今年31岁的袁辉家在江苏徐州,2012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前,他了解到湖北巴东县“拐杖教师”谭定才的感人事迹,决定到距离家乡1000多公里的鄂西大山深处,做一名支教志愿者。

  2012年9月的一天,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拐杖教师”谭定才正在讲课,一名年轻人推开了教室大门。只见他肩上背着一个大登山包,手里也提着一个大登山包,说自己叫袁辉,希望在这里做支教志愿者。

  一个名牌大学生来山里教书?谭定才将信将疑。“我们这里条件艰苦,待遇不高。”他对袁辉说。

  “我有工作,已经放弃。我不是为了钱,我更愿意做一份自己喜欢、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袁辉很坚定。

  带着一个睡袋,20多本书,几套衣服,袁辉开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活,成了“拐杖教师”谭定才的另一副“拐杖”。谭定才给他收拾出一间房,支起床铺,让他安下了“家”。

  巴东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巴野公路通车前,姜家湾教学点离巴东县城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点上共有27个孩子,两个班,袁辉上午给一二年级学生教语文,下午给学前班孩子教数学。

  “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不少来自单亲家庭。”袁辉利用周末逐一走访每个孩子的家庭,熟悉山区农村的生活。

  教学点没有自来水,刚开始,袁辉喝了一段时间的“屋檐水”,后来他买了一个塑料水壶,去当地农户家提水,一壶水只够一天饮用。洗衣服得接屋檐水。山里湿度大,袁辉住的宿舍异常潮湿,他满身都是湿疹……

  2013年2月,袁辉的父亲千里迢迢来看他,发现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劝他回去。袁辉十分肯定地告诉父亲:“这里需要我,我有自己的收获,我要继续待下去。”

  6年:一个人的“义务家教”

  家住清太坪镇青果山村的青青(化名)反复骨折,到医院检查,发现她患有成骨不全症,俗称“瓷娃娃”。小女孩只能坐在轮椅上,不能下地行走,无法上学。

  于是,袁辉开始了对青青一个人的“义务家教”。每周上门两三次,不收分文,还经常给青青带小礼物。为节省时间,他每次都抄小道走,即便这样,来回一趟也需要1个小时。小道坡陡路滑,袁辉每走一次,满脚都是泥。

  2014年3月,袁辉到同一个镇的白沙坪小学支教后,距青青家更远了。一位学生家长知道他为青青送教的事情后,把自己家的摩托车送给了袁辉。摩托车骑坏之后,袁辉去修理店买折旧车,店主被他感动,半价卖给他一辆旧摩托车。

  在袁辉的帮助下,青青学习成绩优异,还学习画画,制作手工艺品。2018年初,青青制作的手工玩具在巴东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义卖,卖出1280元。看到自己的手工艺受到大家的喜爱,青青很开心。

  下学期,青青就要上初中了,袁辉无法再全科送教了,青青将在妈妈的陪伴下到中学住读。“看到孩子越来越好,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我和他们一家感情很深,我会经常去看他们。”袁辉说。

  快乐教学:让孩子“既长本领又健康成长”

  刚开始执教时,袁辉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上一个比一个拘谨;下课了,一个比一个调皮活泼。

  “我觉得,要保护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既长本领又健康成长。”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学习,袁辉摸索设计出融合情景剧元素的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讲贾岛的《剑客》一诗时,他找来墨镜与玩具剑当道具,和学生们一起表演,看谁更有剑客风范,合乎诗中情境。袁辉会讲故事,点子多,不仅孩子们乐于上他的课,有些家长都会站在窗外听上好一阵子。

  学习之余,他还和孩子们一起踢球、聊天、做游戏;带着学生写现代诗、打油诗,写镜像字,画画,由孩子们自己评定优秀,贴在教室墙上……附近学校的同行说:这个袁老师,不愧是名校毕业的,讲课有新意,学生喜欢听。一些学校专门请他去授课。

  袁辉关爱学生,看到一些学生冬天穿着单薄,手上长着冻疮,便与南京大学红十字会联系,为贫困学生募捐衣服300多套。他的很多同学也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甚至亲自来到这里看望孩子们。

  7年来,袁辉有许多机会离开山村,父母也希望他回去,但他坚持留了下来。“这里就是我的过去,我的现在,我的将来。”袁辉说。

  记者了解,这个学期结束后,袁辉教的孩子全部毕业,届时他将离开白沙坪小学,前往巴东县野三关镇继续支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