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学苑》前总编冯可强:“一国两制”是好体制

2016-03-20 16:00:15 信息来源: 香港《大公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香港《大公报》报道,对香港大学学生会刊物《学苑》鼓吹煽动“港独”,1968年《学苑》总编辑冯可强忍无可忍,昨日在港台节目《香港家书》中批驳所谓“香港独立”论调,并强调“一国两制”是一个好的体制。他认为,年轻人有不愿卑躬屈膝、想创造新世界的想法,但不需要亦不可能把香港的历史、本土文化,以及700万市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13亿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并且割裂出去。他同时提醒青年人,不应只摘取一小片段的历史去主观解释,不尊重前人的贡献,易令心灵视野封闭,最后只会任由自己喜恶决定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凌驾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走向排外的极端主义,令社会造成无可弥补的巨大伤害。《家书》全文如下:

《学苑》编辑同学:

晚上看了你们今期用“香港青年时代宣言”为主题的几篇文章,睡到半夜四时多醒来,忍不住起床重新翻看。晨早七时多我走在冷清的街道上,听着树上鸟儿吱吱的叫声,还是在细嚼着你们的说话。

你们的文章,以文笔和铺排来说,是写得相当好的,有“革命宣言”的火辣辣味道,而且淋漓尽致地显现出年轻人挑战权威、敢想敢讲、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令我回想起六十年代尾我们一班志同道合,被称为“学苑派”的朋友,在编辑室、荷花池、饭堂、和每期的《学苑》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真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

深度思考 理性交流

不过,我不同意你们有关“香港民族自决”、“香港独立”、“全民制订香港宪法”、和“全民公投”的主张,希望将来有机会和你们深入讨论。在这里,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些感受。

第一,你们说:“其实,我们也不愿看见社会严重撕裂,我们也厌倦与长辈争论。我们曾经理性地与上一代对话,却没有人真正的理解我们看见的世界。”有一位年轻人对我说,她和朋友都不容易和长辈沟通,有时候就好像对着Donald Trump的支持者说话一样。作为父母辈,我们都应该警惕一个信号─一旦子女不愿意与你沟通,你就会“失去了”他们。如果我们只是经常把“加强与青年人沟通”这句说话挂在口边,不去尝试用同理心和易位思维,感受年轻人的感受,理解他们所看见的世界,我们就会失去与年轻一代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机会。当然,这会牵涉到价值观的问题─如何理解民主、自由、公义、平等、人权、法治、经济发展、保育、可持续发展、等等基本概念。要进行真正的沟通,就需要敞开心灵、多元角度、深度思考、理性交流。

封闭心灵 遮蔽视野

第二,你们认为:“民主运动的时代已然过去”,而你们要开启一个“反威权统治年代”。的确,年轻人都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灵”,不愿意“卑躬屈膝”,要对不公义、不合理的事物进行抗争,要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都是年轻人可贵的地方。但我认为,不需要,也不可能把香港的历史、本土文化,以及七百万市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十三亿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并且割裂出去。我担心的是,如果我们没有大历史观,只摘取小片段的历史去主观解释,如果我们不尊重前人的贡献,不从多方面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关系,也不去了解和处理好自己所在地与周围地区的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就会很容易封闭了心灵,遮蔽了视野,任由自己的喜恶,去决定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并且凌驾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这样,就有可能逐步走向排外的极端主义,对自己和家园造成无可弥补的巨大、长远的伤害。

维护港人高度自治

第三,你们指出:“基本法所保障的一国两制,其实非常脆弱”。我相信,香港很多人都对十多年来“一国两制”的实践觉得不满意。敢于想像是好事,这样才能带来变革;但你们“想像”出一个“香港民族”去寻求“港独”,也有责任去分析和讲出,“独立”对七百万市民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是避免香港逐步沦亡,还是促使香港走向沦亡?正如你们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家视香港为共同的家园,她是不可遗弃的皈依。”我认为,“一国两制”是我们已经拥有的好体制,不应该因为做得不理想而抛弃掉,因为反面可能是“一国一制”。 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加应该不畏困难,继续努力,去维护和实现“一国两制”、港人高度自治的初衷和原意,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香港人能不能够将矛盾化为动力,共同打造一个还有成功机会的香港愿景呢?

冯可强小资料

冯可强,又名冯强,1969年毕业于港大文学院。在学期间曾任职《学苑》编辑及总编辑,开拓中文版,报道和评论社会问题及国家与世界大事,掀起70年代港大学生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序幕。毕业后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70年代火红的学潮,又在1972年以史实为据撰文剖析港大是“帝国大学”。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冯可强是第一批跑往内地开拓业务的港大校友之一。同期中英谈判,他以咨委身份参与基本法的制订,并在80年代先后担任“港大同学会”四届会长。90年代,他参与新政治团体的成立。2000年以后,冯可强投身教育改革事业,支持参与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教育基金,创办港大同学会小学及港大同学会书院,并任执行总监多年。

冯可强现任香港政策研究所行政总裁, 亦为港大评议会副主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