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松谈教改:有教师得不到公平的薪酬待遇
2016-04-05 16:02:10 信息来源: 香港大公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回顾十五年教改,我没有遗憾。”梁锦松忆述在千禧教改的角色时表示。他在九十年代当过八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回归后以行政会议成员身份兼任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其间大刀阔斧改革香港的教育制度,例如取消小六学能测验、实施中小学升学新机制和筹划“三三四学制”,也令教育经费长期高踞特区政府开支榜首。但他气难平的部分教育政策“短桩”,导致大批按要求进修而达标的学位教师只能继续领取文凭教师薪水,同工不同酬,徒增矛盾。
香港《大公报》报道,梁锦松向《大公报》记者强调,当年有实际需要改变教育体制,“香港社会由工业经济转为知识经济,加上近年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一工多能’、具创意思维的人才,过去讲求的层层筛选、中四分科分流,已经不合时宜,教育需要有一个改变。”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崛起,也是推行教改的背景。
应培育学生成T型学习者
教改实施十多年来,社会亦急促转变,现在的教育政策有没有需要加强的地方?梁锦松说,经过教改,学生普遍做到有“阔”的思考,但在通识的基础上,需要强化专业技能。他认为,应该将学生培育成T型学习者,“T型的一横是指既有阔的知识面,亦包括有好强的社交能力,因为现在好多事情你不和人合作是不能完成的,竖则代表最少有一门学科是精专。”回望过去,他认为教改让学生扩阔了知识面,但忽略加强专业发展,未来需要讲求T型学习,特别在科学发展上,至于如何加强,他期望与社会大众一同讨论。
梁锦松提倡加强科学发展,自己也身体力行,不时留意网上资讯。谈起创新思维,他半开玩笑向记者“举一个例,有一条填充题的题目是‘老师突然宣布下个星期又要测验,这真是可怕的____’,学生填上可怕的老师,根据标准答案当然是错了,但合逻辑、文法又通顺,但如果全跟标准答案,哪会有创新思维?”这个例子近期在网上广传。他透露,本月公布的教育新建议,将提出首重培养学生素养与创新能力,进而解决跨代贫穷。
倡议引入商界资金支持教育
梁锦松自2003年辞任财政司司长后,十几年来虽然淡出政坛,但始终心系香港教育。他承认,一切都是为下一代着想。他在访问的过程中,谈到教育政策时,不时提起三个子女,“我不时对住这几个小朋友说,读书你读得成绩多好都好,如果你没有好的素养和价值观都是不行的。”谈到学生运动训练,他又笑称“我太太(著名的奥运跳水冠军伏明霞)说,以前每日训练九至十个小时,有时笑称‘我做运动的时间已经多过你成世啦’”。或许,他参与教育改革是为下一代之馀,亦是爱妻护子的彰显。
梁锦松投身商界四十多年,曾任财政司司长,自然“精打细算”,但他提出的教育政策,从不在金钱方面手软,例如催生了优质教育基金、创新地推出10亿元配对基金鼓励捐款大学,又将在今年四月提出的教育发展报告书上,提议引入商界资金支持教育。他覆述当年大削政府开支但不减教育经费时的名言,“花在教育上的不是开支,是投资。”
教师拥学位资格领文凭薪水
谈起教育经费,梁锦松指出,教改推行初期提出七年之内老师要有专业学历和教育学位,以提升教学质素,老师都按要求完成,但政府没有提供相应的合理薪酬,不少老师拥有学位资格,同时完成教师培训,但只拿文凭教师的薪金,“我也是直至前年才知道这情况,令人火冒三丈。说句不好听,这也是一个短桩,老师听政府讲完成专业培训,却同工不同酬,甚至有些老师更是合约制,今年不知下年是否可以续约,怎可令到老师心安?令老师对政府有好感?如果没有好感,怎会影响学生?”他苦口婆心道,“你不解决的话,就会在老师之间延续不满的情绪。”
除了让老师待遇更为合理,提高教师尊严,梁锦松认为,如果希望提高教师教育成效,应该为老师在工作上“拆墙松绑”,减少老师压力,“老师好有心,有能力,但他们忙于应付文书工作,有校长和我说‘你不要再叫政府拨多些钱了,拨多些钱写多几个墨宝,我就真的不用再教书了。’都是要钱,但不是现在那种需要写很多文件(申请)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