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广州读书的港生在使用共享单车 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艾森网消息:香港《大公报》讯 在白天的晨露中,街上粉色的紫荆花提前盛开一片,市民骑着黄色、橙色的共享单车穿街过巷。来广州创业已6年的港人梁敬漳,看着路人远去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支持移动支付的路边摊、遍布街头的共享单车,对港人而言却是“这么近、那么远”。内地停留183天的计税限制,让原想北上大展拳脚的港人难以全力施展,每天都要算着日子回港。今年两会,港区代表和委员提出的在内地给予港人国民待遇以融入大湾区,成为最“接地气”的呼声。
记者在两会期间,採访约10名港区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发现他们都能畅谈港人如何在内地更便利生活,例如享受内地“新四大发明”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但说到最后,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港人如要享受大湾区便利生活,必须建立在不受停留时间限制的前提下,现时183天的纳税安排成为港人北上的最大障碍。如能适当放宽“183”天纳税安排,可让港人北上无后顾之忧。
目前,香港薪俸税实行最高15%的标准税率,澳门职业税实行最高12%税率,而内地个人工薪所得税最高税率达45%。根据内地纳税规定,如果港人在内地停留连续或累计超过183天,其境内外收入都应按内地税率缴税。对港人而言,若经常往返两地,可能涉及两地的收入,产生双重徵税的问题。
怕两头交税“计日子”工作
在广州南沙工作的香港人吴池力就深有感触。他坦言,作为科研人员,工资高导致税费更高。虽然一回单位就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但工作再忙碌,也得每天抽空用笔记本“计日子”。“必须计算清楚什么时候在内地,什么时候回港,不然就得两头交税。”
对此,朱鼎健建议,探索试行财税政策方面的改革试点,制订相关政策降低在湾区工作的港澳人员的税负水平。他指,首先可率先推行个税改革,增加专项扣除。对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工作的人才,对其个人所得税增加专项扣除,综合考虑个人和家庭的各种情况,包括教育、住房等支出,把纳税人的个人、家庭负担、生计费用等进行抵扣后再进行纳税,切实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另一方面,可用财政手段发放港澳高端人才税额补贴。朱鼎健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试行财税改革试点,对符合条件的港澳高端人才,其缴纳个税超过15%的部分,由地方财政给予税额补贴。”吴池力也告诉记者,广州南沙自贸区为留住香港人才推出税费优惠措施,内地税款将返还40%。“这个还只是地方政策,希望可以推广到大湾区其他城市,让更多港人放心北上工作。”183天纳税规定也制约着港人融入内地生活。“虽然香港会计师可以到大湾区执业,但企业一般只会轮流派员工北上,一到183天就召回香港。不然公司也要承担员工的内地缴税。”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彭长纬表示,这样导致部分港企并不积极开展内地业务,而内地企业也因为较为复杂的纳税安排而不愿聘用香港员工。此外,还有不少两地工作的香港专业人士,即使放假想娱乐悠闲也不敢逗留内地。彭长纬建议,希望可灵活放宽现有的安排,豁免计算即日来回的时间,并将周末、周日和节日假期等非工作日撇除计算于该183日之内等。
移动支付在内地各大城市遍地开花,街市卖菜也能掏出手机“扫一扫”埋单,让不少港人啧啧称奇。不过,对于香港人而言,要融入“扫一扫”移动支付的便捷生活并不简单。彭长纬表示,手机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而申请银行卡又需要内地住址等证明。然而,由于贷款限制,港人在内地很难购置物业,从而导致难以申请银行卡,导致手机服务无法使用。
冀取消内地住址证明
为此,今年有港区政协委员提议,给予港人在内地申请房贷时能与内地居民一样享受国民待遇。并统一法规,放宽在办理商务及公共服务时,需要让香港人提供内地住址证明的限制,并可参照特区政府认可的法定信函、文件、单据,以证明在港的确实住址即可。
港人梁敬漳坦言,在内地申请贷款不易。“我想在内地申请一张信用卡,无论提供多少资料证明,但因为在内地没有购房和购车,就很难贷款。”他无奈称,自己做生意常需资金周转,难获内地银行贷款,但主营业务又在内地,相关流水证明在香港也拿不到钱。“这对于我们粤港两地跑的港人来说,位置有点尴尬。我们喜欢大湾区便利的生活环境,希望大湾区也可以接纳我们。”
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