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无理攻击陈婉娴 “乱港派”想掩盖什么?

2018-05-26 23:06:14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2016年旺角暴乱案,主犯梁天琦被裁定一项参与暴动罪罪名成立。本来,他作为旺角暴乱的组织者之一,能逃过性质更严重的煽惑暴动罪已经是侥幸之极。但反对派还不断帮他喊冤,又扯上六七运动,质疑“六七运动可以,为何旺角暴乱就不可以?”

工联会元老陈婉娴在报章撰文据理反驳,指出不能不恰当地把两件事简单类比,“出于爱护国家,保护民族,对抗敌人的冲动,利益归于人民,是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当冲动是针对自己民族,自己国家,又或是被有心人煽动,伤害人民,则没有包容的馀地。”不料却引来反对派的进一步攻击。

在香港,即便在爱国爱港的圈子,六七运动似乎是避之则吉的话题,彷彿六七运动真的是理亏得“见不得光”。比如,去年是六七运动五十周年。反对派剪辑了一部声称访问了众多当事人的纪录片《消失的档案》在香港巡迴播放,指责六七运动是一次在文革“极左风潮下,由左派发动的不得人心的暴动”。或许由于回归二十周年典礼在即,爱国爱港阵营当时都似乎淡化争议,反而令反对派的宣传得逞。这种迴避矛盾的做法,反而给人心虚的感觉,令人痛心。

反对派往往喜欢扭曲歷史,又喜欢断章取义地把歷史事件胡乱对比。比如年初,笔者就曾反驳过练乙铮把“秦国进攻南越”说成是“中原地区汉族对周边非汉族人进行殖民统治的非正义战争”,并把它与现代侵略战争相提并论的错误说法。

陈婉娴说得非常正确:“殖民地当权者的压迫充斥着歧视、欺压,前辈们的出发点是贫苦大众的利益。我见不到今天这两个字的背后意义,能跟那些年相比。”

不错,六七运动与内地的文化大革命相关不是什么秘密。六七运动之所以能壮大,与左派组织如工联会的组织、左派报章的宣传,及左派学校与中资机构的参与关系极大。香港左派组织一向与祖国来往密切,受鼓励与支持不出意外。当年“文革”中,广州、深圳、北京、上海都发生过声势浩大的声援香港同胞的集会,《人民日报》与外交部也高调抨击港英。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果当时的社会矛盾不是已经极为尖锐,单凭左派组织,难道真的能“兴风作浪”?

美化港英 扭曲歷史

近年来,随着“本土”“港独”的兴起,“美化港英”成为一股值得警惕的潮流。年轻人大部分成长在回归后,对香港的记忆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英谈判后的“美好的时光”。很难体会到在此之前,香港的中国人前仆后继地抗争,向港英政府争取平等权利与社会公平公义的艰辛。

在六七运动之前,香港远不是一个天堂。对劳动人民来说,香港存在贫穷、自由资本主义、“殖民管治”、腐败制度等“四座大山”。

当时香港经济尚未起飞,贫富悬殊问题严重,一般市民的生活十分贫困。1966年天星小轮加价五仙(港币五分钱),就触发造成1人死亡、1000多人被捕的“九龙骚动”。当年住房条件极差,大部分市民租住在居住环境极为低劣的寮屋区或唐楼,一家五六口蜗居在面积一二百呎的房间居住,厨房洗手间数家公用。现在怀旧电视剧中,“同屋主”之间乐也融融只是艺术化的美化。现在青年抱怨“劏房”环境甚恶劣,但现在的“劏房”对比当年寮屋可谓天堂。

香港当时崇尚自由资本主义,资本家漠视工人权益与福利,政府则置之度外,只顾“维持秩序”,而非“维护正义”。以引发六七运动的新蒲岗香港人造塑胶花厂工潮为例,资方单方面出台新规定,严重损害工人利益:它把能获得“加二”花红的标准线,从120元每双周一下子提高到160元每双周,令一大批工人失去了甚为关键的20%花红;它新增规定,如果工人使用的机器坏了,那么工人就不能上班,直到机器修好为止,这段时间工人完全没有收入,相当于把机器损耗单方面让工人承担,而提供生产机器本来是资方的责任;它规定工人不得请假,一旦请假,不但没有工资,连职位也可能失去,这等于把工人完全绑在劳动岗位上。此外,当时香港没有最低工资,没有劳动时间限制等对僱员的保障。用现代的眼光看来,这都是难以想像的,但这就是当时港英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下的工人惨况。

当时香港社会洋人与华人的地位极不平等,几乎所有的政府高位以及重要金融工商建筑业都被洋人把持,华人只能听命“鬼头上司”。现在“本土派”认为教学必须用粤语“母语”教学,反对“普教中”。但当时根本没有“母语”教学这回事,中文更是毫无地位,英文才是佔绝对优势的语言,所有公文都只用英文书写,“高级学校”都用英文教学。不懂英文就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香港在六十年代末才开始争取“中文平等”。

美化“旺暴” 侮辱公众

而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制度性不平等,又岂是现在美化港英管治的人所愿意提及?普罗香港市民奋起对抗港英管治者的压迫,同是炎黄子孙产生爱国情感,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当年香港政府腐败不堪、贪污成风。“贿赂”文化成为香港市民无奈的生活的一部分:警员收钱才肯办案;消防人员收钱才救火;救护人员收钱才接送病人;连护士打针也要先给“好处”。轮候公营房屋、申请入读官立学校等几乎所有公共服务,也要花钱贿赂负责官员。港英政府虽然对此一清二楚却无所作为,甚至乐见其成,事关制定与执行政策的人也是贪污文化的得益者。

港英政府对群众运动的镇压也远超“本土派”的想像。非法“佔中”时,警方出动催泪弹就被“泛民”指骂,但当时港英政府却是荷枪实弹对待和平示威的民众。法庭判处部分“佔中”策划者判社会服务令,当时爱国学生因为派发传单被关进监狱几年。

正因如此,香港在当时很多有能力的香港人心中只是“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以香港为跳板。但对于无法“跳出香港”的广大底层人民,只有抗争才能改变。

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左派所发动的六七运动,才能成为“香港歷史的分水岭”。简单地标籤为“左派发动的暴动”,显然无视当时复杂的背景,否定了人民对政府抗争以表达不满的正义性,也忽视了六七运动对香港社会的正面意义。事实上,港英政府在事后推出一系列的改善政策,或者原先推行不力的政策变得积极推行,香港成为蒸蒸日上的发达城市。这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六七运动的冲击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香港主流社会长期没有正确评价六七运动。回归后虽然有杨光等人授勋,部分地平反六七运动,但香港仍没有走出“六七运动坏”简单结论。更令人遗憾的是,甚至有话语权的左派也不勇于据理力争,以致当事人长期处于被抹黑的局面,令人遗憾。其实,六七运动中虽然有不幸无辜伤亡的人,但并非运动的主流。

相反,梁天琦等“港独”分子发动的旺角暴乱,单纯为发泄情绪与破坏社会安宁为目的,给香港带来的只有动乱,又岂能相提并论?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闻昱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