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1962年,著名学者马素.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曾提出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一词,意指21世纪的联繫变得越来越紧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就像一个村落一样这么近。为何笔者在此与读者提及地球村的概念?事实上,大湾区建设亦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体。
大湾区是由深圳、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个广东省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根据2017年数字,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GDP分别是:广州2.15万亿元、香港2.3万亿元、深圳2.24万亿元、佛山9500亿元、东莞7580亿元、惠州3830亿元、中山3500亿元、澳门3102亿元、江门2600亿元、珠海2554亿元、肇庆2190亿元。大湾区拥有全球吞吐量第3大的深圳港、第5大的香港港和第7大的广州港等世界级港口。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1.5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经济体第12位。按这经济发展,2030年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的湾区。
发挥好协同互补作用
产业布局方面,深圳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製造基地、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中兴、腾讯亦在深圳落户;东莞是世界知名的製造业基地、内地重要的出口基地;惠州是石油化工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设有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海设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及珠海横琴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山是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江门推进物流业发展、发展一个辐射粤西的物流枢纽或中转站;广州是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及交通枢纽,设有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佛山以民营企业为主导,力争成为中国製造业一线城市;肇庆是广东省粮食主产区之一,为珠三角连接大西南地区的枢纽门户城市。
由于大湾区发展对香港具策略意义,展望未来,大湾区立足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潜力不容忽视。时至今日,香港应以更宏观角度,把握国家赋予香港的机遇,为“共同利益”考虑,以免因短视的眼光,错失机会。
事实上,经济因素会影响我们对身份的认同。过去,香港经济发展步伐较内地快,使香港在经济上发挥了领导者的作用。这种经济上的优先地位,让部分香港市民认为自己与内地人不同。但时至今日,内地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大湾区内各城市,各有优势,香港如何利用好身为湾区成员的一分子,发挥好协同互补作用,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重点经济区之一。
要真正做到融入大湾区,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必须确立“大湾区人”的思维模式。我们是中国人,是香港人,也是“大湾区人”。我们要立足全局,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区域规划,以至个人的生涯规划等,要以大湾区为核心,扩阔我们的目光,更要把握整个大湾区的资源,好好追逐我们的“中国梦”。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张俊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