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香港学子的最大舞台
2018-08-25 20:44:34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图:香港升学路不止一条,有名校学生便弃港大入读清华建筑学院
入读香港大学是不少港生的梦想,但在今年文凭试考获32分佳绩的拔萃女书院学生孙遇晴,却放弃港大学位,毅然北上入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筑梦水木清华。网民热议纷纷,有讚有弹,有人觉得“寒窗苦读多年,好不容易获得优异成绩、有机会入读港大,并能够选择一个更赚钱的专业,就这样放弃,实在不值得。”据报载,这位优秀的女生曾在初中的一篇作文中写道:“常常有人说我是傻孩子。成人口中的值和不值是什麼?成功是什麼,失败是什麼?我想去的地方,简单得多……”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是世界级名校,选择任何一个,都不辜负青春。但孙遇晴在这一人生选择时表现出的“心有大爱”颇为动人。
心有大爱首先在於爱祖国爱香港。作为19岁的香港青年,孙遇晴曾经两次到内地交流。她在交流中善於发现内地优势,如上海、北京等地高校“学术氛围浓厚,学生谈话内容很有深度”、“内地发展潜力大,优惠政策多”、“对於建筑师有更多机会”等。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孙遇晴之所以能够做出她认为“值得”的选择,正是在於其眼界不仅仅拘囿於香港,而是心怀祖国、放眼中国。她当然也爱香港─用心地观察这座生於斯长於斯的城市,“家住西环,看到附近的唐楼被拆觉得好可惜”、“囍帖街即使现在重建,但再也有没有以前的味道”。她心繫城市发展与建筑保护,积极提出自己的专业见解,使得这份爱更加深沉有力。
心有大爱还在於有主见懂坚持。孙遇晴喜欢绘画,於是坚定地选择建筑专业作为自己的理想,始终坚持从心出发、心中有梦,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艳羨和追求所谓赚大钱、赚快钱的专业和行业,年纪虽轻,却拥有淡泊的心性,在都市的浮躁与内心的梦想之间筑起一道屏障,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保持着主见和初心。这也让她养成了善於挑战自我的品质和习惯:孙遇晴初中时就读於圣士提反书院,为了挑战自己,向父母提出想转校,并自发準备插班试,最后成功入读拔萃女书院,完成三年的高中课程,并在文凭试考获得佳绩。有主见、懂坚持让中产家庭长大的她,不但没有被舒适生活环境养成一朵“温室小花”,反而更勇於跳出舒适圈,“由中学转校到考文凭试、选科、找大学,都係自己搞掂,连清华都係报完名面完试先同父母讲”。正如她所言:“扩阔眼界,学会独立,无关成败”,“理想的彼岸只有风、月亮、星星和太阳”─这使得孙遇晴心中的大爱更加纯粹美好。
心有大爱,方能实现人生梦想;心有大爱,定会拥抱人生精彩。政府应该为香港的莘莘学子创造更多了解内地、融入内地的机会。期待湧现更多像孙遇晴一样心有大爱的香港青年。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赵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