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难“明日大屿” 就是为难港人
2018-10-19 00:22:13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明日大屿”具有其他拓地方案难以企及的四大优势:一是可以一次过提供过千公顷土地储备,满足香港十至二十年的土地需要;二是可以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完善配套,更好地发挥土地效益;三是具有灵活性,可因应需要缩小或扩大规模;四是“明日大屿”既是安居规划,亦是发展宏图,是港人的信心和希望建设工程。林郑特首有决心有魄力提出“明日大屿”,既是急市民所急,也是让港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看到希望。谁要为难“明日大屿”,谁就是在为难港人。社会各界应多提建设性意见,让“明日大屿”变成现实。
“明日大屿”计划是一个规模庞大、具有前瞻性、着眼长远的大型填海造地计划,包括新建一个巨大人工岛,配以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预期可提供26万至40万个住宅单位,让70万至110万人安居,并且可打造一个有34万个就业职位的新商业中心,所解决的不单是百万市民的居住需求,更可以为香港打造新的经济中心,为发展新兴产业、为香港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土地。可以说,这是一个让广大市民看到了安居乐业希望、布局长远、造福未来的填海造地计划。
破产论不是无知就是恫吓市民
对于这个大型的计划,各界有不同意见十分正常,但讨论应该实事求是。近日有些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有的批评更是上纲上线,将填海肆意政治化、妖魔化。对此,有必要及时澄清,以免广大市民被误导。
有人指责“明日大屿”计划将令政府破产,这完全是违背事实。据专家推算,东大屿人工岛面积1,700公顷,扣除交通基建配套及社区设施用地,估计有五成土地可用作建屋,预算建屋用地中的三成为私楼地,一公顷等于约10万平方呎,假设是相对较低的六倍地积比率,楼面面积就多达1.53亿平方呎。以非常保守的每平方呎4,000元计,已可为库房带来6,120亿元,足以抵消整个计划开支,破产论根本言不成理。再说,数千亿元的成本将会分开十多年摊分,每年亦不过几百亿元,以特区政府每年的财政盈余足以应付,何况政府还可以发行债券集资。所谓破产论,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在恫吓市民。
有人指政府何以不采取其他拓地办法,反而要花巨资填海造地。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事实上,任何收地方案都涉及大量成本,需要向业主补偿应有的土地价值。就算是最便宜的农地,收地都要1,000元以上一呎,1,700公顷单计收地成本已经需要1,700亿元以上,当中还未计算一些特殊赔偿和配套发展的开支,整体而言成本不低。事实也告诉我们,征收农地的难度非常之高,所花时间也相当长。收回棕地也并非易事。现时不少棕地上有众多经济活动,收地同样面对极大的难度和很高的成本。
“明日大屿”计划具四大优势
与其他拓地计划相比,“明日大屿”具有四大难以企及的优势:
一是计划可以一次过提供1,700公顷的土地储备。填海是香港以至周边城市解决土地问题最主要的途径,香港自1852年“文咸填海计划”开始,至今填海7,027公顷,几乎等同一个香港岛面积,占全港已发展用地约四分之一。香港有今日的规模,都是移山填海而来,但过去15年填海几乎束之高阁,导致市民愈住愈迫,愈住愈贵。香港的土地需求庞大,任何拓地方案都不可能一次过提供过千公顷的“熟地”。“明日大屿”却可通过兴建人工岛,为香港社会一次过带来十年至二十年需要的土地,令香港再不需要为觅地而烦恼。
二是填海造地有利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完善配套,更好地发挥土地效益。香港9个新市镇中,有6个都是由填海得来。九龙湾、启德以至现在中环金钟外围都是填海得来的商业带。填海不但为香港带来土地,更让政府可以因应市民的居住和香港发展需要,规划土地,完善配套,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而其他方案却往往因为地皮的限制而难以作出全盘规划。
三是计划具有灵活性,未来可因应需要缩小或扩大规模。政府现时提出的填海1,700公顷只是一个估计数字,将来政府完全可以因应实际环境调整,有需要时可以进一步填海。这样,特区政府在土地供应上将可拥有更大的主导权,将来推动其他拓地计划,也会更有底气,从根本上解决香港缺地问题。
盲反“明日大屿”愧对市民
四是“明日大屿”既是住屋计划,亦是发展计划,将可为香港经济带来庞大动力,提振港人对未来的信心。填海建房,七成为公营房屋,同时会兴建公园、学校、商业区,并且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用地。“明日大屿”将会成为香港一个新的经济火头车,为香港未来注入动力。
社会各界应该通过理性务实的讨论,为“明日大屿”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更好地将希望变成现实,这才是最重要的。谁要为难“明日大屿”,谁就是在为难港人。任何人企图将填海妖魔化,将计划拉倒,都是愧对香港市民,愧对香港未来。
作者:吴良好 全国政协常委 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主席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