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三地精诚合作 建"世纪工程"创"世界奇迹"
2018-10-23 02:02:06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明日举行。此项被喻为世纪工程的大型基建,创下多项世界之最。大桥的建设者大胆创新,突破技术极限,克服种种挑战,大桥的建设高质量、高科技含量,为国家及全球桥梁工程、土木工程提供良好示范,反映包括港人在内的中国人,齐心协力、专注发展、发挥智慧,足以解决世界级的难题,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超级工程,创造名留史册的世界奇迹。这一世纪工程,对港澳和内地携手合作、共赢发展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港珠澳大桥工程历时9年,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大桥工程的技术及设备规模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全长约6.7公里,大桥预计使用寿命120年,比目前世界跨海大桥普遍使用寿命多出了20年等等,收获了“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等美誉。
这座全球难度最高的跨海大桥,由中国人自力更生建设,突破不少技术难题,取得令世界赞叹的成就,更令国人感到无比自豪。例如,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最初原计划引入荷兰技术,但荷兰公司索价15亿元人民币专利费。中方提出以3亿元代价,荷兰公司不需要提供全部专利,只是把涉及工程最危险、中方最没有把握的部分传授中方就行。计划最终搁置,荷兰公司还暗示,中国自行兴建,要自求多福。结果,中方经过4年研究,在沉管对接技术有新突破,而且港珠澳大桥海隧最后一节,仅用了一天就完成对接。
大桥在修建的过程中创造了几百项新专利,如同在为桥梁、隧道、人工岛建设编写技术工艺的“百科全书”。大桥在施工方案和技术设计上,采用最科学和先进的“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建设理念,有效控制下海作业的人员和装备数量,最大程度降低了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大桥主体工程施工7年来,没有发现因施工直接造成中华白海豚伤亡的事故,也没有发生重大海洋污染事故或因海洋污染事故造成中华白海豚死亡及数量锐减。
有专家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当然,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纪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不仅代表中国桥梁基建的先进水平,也是世界各国创新合作的超级舞台,包括来自丹麦、美国、荷兰、英国、日本、德国、瑞士、土耳其等多个国家的桥梁专家纷纷参与其中。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把中国的技术推向世界的最尖端。
港珠澳大桥是三地共同建设的跨境项目,建设条件复杂,而且三地有各自不同的施工标准,之前没有“三合一”的经验可借鉴。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广东省政府组建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承担大桥主体部分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妥善解决了大桥建设“各自为政”、标准不同的难题,在监管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香港政府和业界更提供重要意见,积极参与,保证与国际接轨,此项世纪工程得以高标准、严要求完成,香港功不可没。
三地合作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创新理念和成功经验,不仅成为中国桥梁、大型项目建设的方向和趋势,更值得在其他更高更广的领域推广,包括运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令三地合作更畅顺高效,三地人民分享更多共同发展的红利。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