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罗致光称要先做补习老师 方能解释取消“对冲”

2018-11-06 02:17:58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紫荆网11月5日讯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日前撰写网志,称要先做数学补习老师,方能解释取消“对冲”的数学与统计通识。

罗致光在网志中说:在上星期的网志,我已解释了为甚么若把成本增加的某个百分比简单地乘以25,所计出的25年成本影响,在概念上没有意义,甚至可以说是错的。而不论是用5.6%或是2.2%,计出8400亿元(港元,下同)或是3300亿元,都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可能评论者根本没有看我的网志,又或者看不明白。让我试试用另一个方法表达,看看会否容易一些。

假设只有明年平均加薪2.2%,以总相关薪酬6000亿元来计算,一年成本便增加了132亿元,而就算以后24年都不再加薪,未来25年的成本总增幅便是132亿元 x 25年 = 3300亿元?若真是只有来年加薪2.2%或5.6%,然后24年都不再加薪,绝大部分雇主都应该会大表欢迎,但这样会计出增加3300亿元或8400亿元,又有何意义呢?就算是小学生,都不可以随意计加减乘除来处理“文字题”,要先理解,才决定如何运算。

做生意的不同成本——包括来货、薪酬、租金等,年年都会有调整,加的总比减的多,所以做生意便年年要在成本结构与收入来源中调节,以维持业务发展。若将一年的薪酬相关支出增幅,乘以未来25年,除了没有意义外,亦只会吓自己。若真是想吓自己,上述计法都“未够”,可以试一下:若由明年开始,每年薪酬相关开支都增加2.2%或5.6%,单息计算,25年便总共增加了42900亿元1或102920亿元;再“正确”些,会用复息计算,25年便增加了51505.6亿元2或178657亿元!若每年薪酬相关开支在未来25年,每年都只增加2.2%,很大可能只可勉强追上通胀,这增幅我相信大部分雇主都最少会勉强接受,但若加出一个5万亿元额外开支的数字,是今天总相关开支的8倍以上,就只会被“吓亲”。讨论政策,不是数字游戏,亦不要将加减乘除当作“随意门」=”。

取消“对冲”的额外成本是5.6%、2.2%还是几多呢?先说明5.6%及2.2%的来源。

计算遣散费/长期服务金的方程式是:“最后一个月薪酬”x 年资 x 2/3。一年12个月,所以2/3个月的薪酬,便大约相等于年薪的5.555…%;是“大约”,因为若当年曾加薪或减薪,最后一个月薪酬便不等于一年的平均薪酬,成本便有异于5.6%。此外,“最后一个月薪酬”是有上限的,现时是22500元,即就算薪酬高于22500元,亦只作22500元计。再者,计算出的遣散费/长期服务金亦有上限,即是390000元;举例来说,月入超过22500元的雇员,不论是做了26年或是36年,都只有390000元长期服务金。所以,平均计算,遣散费/长期服务金的成本是较5.6%为低。请留意,上述是“平均计算”,不同雇员的情况会有不同。

由于当雇员自行离职,便不符合领取遣散费/长期服务金,而过往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约六成)离职都是自行离职,所以5.6% x 0.4 = 2.2%。这个就是我经常提及的比例,但这亦只是个约数,反映与一般的通胀率无异。

当然,“心水清”的朋友可以指出两种变数,一是遣散费要有两年年资才符合资格,以及长期服务金要有5年年资才符合资格,还有依法被“即时解雇”亦不符合资格。若以过往调查统计资料计算,上述2.2%还要打个三折,即只有0.66%!第二个变数是“符合资格”未必有,“不符合资格”却未必没有;前者是有些雇主会用方法令“符合资格”变成“不符合资格”,不用付遣散费/长期服务金;亦有雇主为免争论——更由于有“对冲”,故大部分钱都是来自雇员强积金户口——仍会给予“不符合资格”的离职雇员遣散费/长期服务金。这样取消“对冲”的实际额外开支是几多呢?有另一个数字会给大家一个与0.66%较为接近的印象。

以2017年强积金“被对冲”的数字约43亿元,以及雇主额外要补不足的约7亿元计,2017年相关的遣散费/长期服务金约为50亿元。咦?若相关总薪酬是6000亿元,那不是0.83%吗?额外成本不足1%?由于一般而言,离职的雇员年资会较留低的雇员年资浅,上述的0.83%只是流动账的数字,不完全反映实际的额外开支。一是政府不拥有全港雇员的相关实际资料,有的只是上述一些统计调查的资料;二是政府亦不可以预测在取消“对冲”后,雇主的行为(如招聘与解雇)及雇员的行为(如转工频率)的变化,所以在《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报告》中,特首指出会在取消“对冲”5年后作出检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