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光称要先做补习老师 方能解释取消“对冲”
2018-11-06 02:17:58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紫荆网11月5日讯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日前撰写网志,称要先做数学补习老师,方能解释取消“对冲”的数学与统计通识。
罗致光在网志中说:在上星期的网志,我已解释了为甚么若把成本增加的某个百分比简单地乘以25,所计出的25年成本影响,在概念上没有意义,甚至可以说是错的。而不论是用5.6%或是2.2%,计出8400亿元(港元,下同)或是3300亿元,都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可能评论者根本没有看我的网志,又或者看不明白。让我试试用另一个方法表达,看看会否容易一些。
假设只有明年平均加薪2.2%,以总相关薪酬6000亿元来计算,一年成本便增加了132亿元,而就算以后24年都不再加薪,未来25年的成本总增幅便是132亿元 x 25年 = 3300亿元?若真是只有来年加薪2.2%或5.6%,然后24年都不再加薪,绝大部分雇主都应该会大表欢迎,但这样会计出增加3300亿元或8400亿元,又有何意义呢?就算是小学生,都不可以随意计加减乘除来处理“文字题”,要先理解,才决定如何运算。
做生意的不同成本——包括来货、薪酬、租金等,年年都会有调整,加的总比减的多,所以做生意便年年要在成本结构与收入来源中调节,以维持业务发展。若将一年的薪酬相关支出增幅,乘以未来25年,除了没有意义外,亦只会吓自己。若真是想吓自己,上述计法都“未够”,可以试一下:若由明年开始,每年薪酬相关开支都增加2.2%或5.6%,单息计算,25年便总共增加了42900亿元1或102920亿元;再“正确”些,会用复息计算,25年便增加了51505.6亿元2或178657亿元!若每年薪酬相关开支在未来25年,每年都只增加2.2%,很大可能只可勉强追上通胀,这增幅我相信大部分雇主都最少会勉强接受,但若加出一个5万亿元额外开支的数字,是今天总相关开支的8倍以上,就只会被“吓亲”。讨论政策,不是数字游戏,亦不要将加减乘除当作“随意门」=”。
取消“对冲”的额外成本是5.6%、2.2%还是几多呢?先说明5.6%及2.2%的来源。
计算遣散费/长期服务金的方程式是:“最后一个月薪酬”x 年资 x 2/3。一年12个月,所以2/3个月的薪酬,便大约相等于年薪的5.555…%;是“大约”,因为若当年曾加薪或减薪,最后一个月薪酬便不等于一年的平均薪酬,成本便有异于5.6%。此外,“最后一个月薪酬”是有上限的,现时是22500元,即就算薪酬高于22500元,亦只作22500元计。再者,计算出的遣散费/长期服务金亦有上限,即是390000元;举例来说,月入超过22500元的雇员,不论是做了26年或是36年,都只有390000元长期服务金。所以,平均计算,遣散费/长期服务金的成本是较5.6%为低。请留意,上述是“平均计算”,不同雇员的情况会有不同。
由于当雇员自行离职,便不符合领取遣散费/长期服务金,而过往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约六成)离职都是自行离职,所以5.6% x 0.4 = 2.2%。这个就是我经常提及的比例,但这亦只是个约数,反映与一般的通胀率无异。
当然,“心水清”的朋友可以指出两种变数,一是遣散费要有两年年资才符合资格,以及长期服务金要有5年年资才符合资格,还有依法被“即时解雇”亦不符合资格。若以过往调查统计资料计算,上述2.2%还要打个三折,即只有0.66%!第二个变数是“符合资格”未必有,“不符合资格”却未必没有;前者是有些雇主会用方法令“符合资格”变成“不符合资格”,不用付遣散费/长期服务金;亦有雇主为免争论——更由于有“对冲”,故大部分钱都是来自雇员强积金户口——仍会给予“不符合资格”的离职雇员遣散费/长期服务金。这样取消“对冲”的实际额外开支是几多呢?有另一个数字会给大家一个与0.66%较为接近的印象。
以2017年强积金“被对冲”的数字约43亿元,以及雇主额外要补不足的约7亿元计,2017年相关的遣散费/长期服务金约为50亿元。咦?若相关总薪酬是6000亿元,那不是0.83%吗?额外成本不足1%?由于一般而言,离职的雇员年资会较留低的雇员年资浅,上述的0.83%只是流动账的数字,不完全反映实际的额外开支。一是政府不拥有全港雇员的相关实际资料,有的只是上述一些统计调查的资料;二是政府亦不可以预测在取消“对冲”后,雇主的行为(如招聘与解雇)及雇员的行为(如转工频率)的变化,所以在《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报告》中,特首指出会在取消“对冲”5年后作出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