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从港台两场选举结果看民心走向"系列评论之三

2018-11-30 21:36:05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拚民生才能得民心─"从港台两场选举结果看民心走向"系列评论之三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港台两场选举结果,就充分展示了民生优先的强大民意。

政治挂帅 败选咎由自取

"肚子扁扁,也要投阿扁"─这是台湾选举政治中曾经出现的神逻辑。台湾人民曾给陈水扁八年执政机会,但他整整折腾八年,让台湾付出两岸关系恶化、经济停滞、民生困顿的沉重代价。2016年1月,台湾人民再次给民进党机会,蔡英文大胜国民党朱立伦300多万票,但仅仅两年多过去,民进党即在"九合一"选举中惨败,蔡英文也不得不辞去民进党主席。

有舆论戏称,台湾现在的最大党是"讨厌民进党"。一个两年多前才大获全胜的执政党,为何快速地沦落到如斯境地?赖清德在"深切反省"时说了大实话:败选原因一句话,就是施政不得民心。  

蔡英文挟洋自重、肆意破坏两岸关系、把台湾经济推向绝路已被千夫所指,她在民生领域的施政也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挂帅。以能源和环保政策为例,民进党长期顽固坚持"废核",蔡英文上台之后立即大力推行"非核家园"及2025年零核电等政策,使得岛内电力稳定难以保障,频繁发生大停电严重影响经济民生,被迫更多使用落后的燃煤发电,造成新北市、台中市等许多地区空气污染愈来愈严重。国民党候选人大打"反空染"议题,侯友宜在新北大胜民进党苏贞昌约30万票,卢秀燕在台中大胜民进党林佳龙约20万票,在在说明蔡英文无视民瘼的能源环保政策有多么不得人心!在劳工、医疗、社保等民生政策上,蔡英文也是政治挂帅,比如她推动年金改革,更多盘算的是打击蓝营票仓军公教等群体。

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和"新南向"等政策,更害惨台湾百姓,陆客进不了台湾,货出不了台湾,百业萧条,很多百姓陷入"口袋扁扁"的窘境。在高雄市,许多原本支持民进党的出租车司机用200多辆车拼成一个大大的"苦"字,向民进党发出无声的抗议。韩国瑜到云林县助选时,深受菜价崩盘之苦的农民拿着高丽菜下跪陈情。这次台湾选举有一大特征,就是漠视民生的民进党在南部也踢到铁板,只保住屏东县、台南市、嘉义县,许多深绿地区再现蓝天,连被其视为大本营的高雄市和"民主圣地"宜兰县也输了。

不难看出,台湾的民意格外清晰,民进党大搞"统独争议"和族群分化,单靠喊喊"守护台湾"、"守护民主"等空洞口号就能骗取选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回到香港,在九龙西立法会补选中,"反共抗中派"、"祸港乱港派"、"破坏派"李卓人,输给"经济民生优先派"、"爱国爱港派"、"建设派"陈凯欣上万票。从两人的政纲看,陈凯欣聚焦的是经济民生问题,包括纾缓基层住屋困难、改善公营医疗服务、减轻家长育儿负担、研究落实女性法定"全薪产假"安排、划一公众假期与法定假期为17日等,处处考虑的都是市民福祉;李卓人则是只顾个人作秀、空喊政治口号、制造社会对立、阻碍香港发展。补选结果在在显示,空头政客不受欢迎!

长期以来,香港反对派尤其是激进本土派阻挠和破坏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反对修高铁,反对建港珠澳大桥,反对建机场第三跑道,反对新界东北发展,反对填海增加土地房屋供应……他们不择手段,在立法会"拉布",提司法覆核,街头闹事,无所不用其极。

从九龙西今年两场立法会补选的结果看,香港的民意也格外清晰,反对派大搞政治对抗、撕裂社会、为反对而反对,单靠喊喊"守护香港"、"守护民主"等空洞口号就能骗取选票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民生乃最大政治

民生优先,是两地选民的殷切期盼。民生优先,是政治人物的为政之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以德,多行仁政……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封建统治者的基本要求。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写下的诗句。一位封建社会的低阶官僚都能有如此浓郁的民本情怀,现代社会的政党和政治人物更应该明白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台湾和香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应该涌现出更多理性务实、民本情怀强烈的政治人物。令人欣慰甚至惊喜的是,这次台湾选举,很多高举拚经济、拚民生大旗的候选人脱颖而出。"卖菜郎"韩国瑜凭着一瓶矿泉水干干净净选举,刮起沛然莫之能御的"韩流"旋风,不仅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民进党老巢高雄市,更带动起国民党选情,被誉为"一人救全党"的英雄。韩国瑜特别贴地,政纲就是拚经济、拚民生。他心疼高雄"又老又穷"、农渔民卖不出货、被迫"北漂"求生的南部青年找不到回家的路,几句大白话就点中民进党执政的死穴,他又以"东西卖得出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带给市民希望。有人说,韩国瑜是"非典型政治人物";有人说,韩国瑜是"新典型政治人物"。

在香港,被誉为"民生特首"的林郑月娥励精图治,全力破解土地房屋供应难题,加大扶贫力度,下决心取消强积金对冲机制,大幅增加教育投入,优化长者生活津贴制度……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惠及广大市民,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在许多场合高度肯定特区政府施政。今年七月一日他在出席庆回归活动致辞时指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充分发挥香港的有利发展条件和独特竞争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

香港建制派理性问政,聚焦经济民生,坚定不移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得到愈来愈多市民认同,建制派在立法会地区直选中的总得票率呈不断增长之势。陈凯欣这样情系民生的青年政治人才不断涌现,爱国爱港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无论在台湾,还是在香港,政治折腾实在太久了,选民早已对那些一味大搞政治对抗和社会撕裂的空头政客深恶痛绝,由衷欢迎韩国瑜这样的"新典型政治人物",由衷欢迎陈凯欣这样的"建设力量"。台湾选民用手中的选票惩罚了民进党,九龙西选民也用选票教训了香港反对派。

以民为本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民生优先,是台港两地的现实需要。民生优先,是对执政者的最大考验。

近年台湾的民生难题愈来愈多,民众对教育、医疗、环保、社会保障等愈来愈不满,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尤其突出,台湾沦为低薪社会,很多青年成为入不敷出的22K族(即每月收入仅2.2万新台币),只能出走台湾寻找发展机会。香港多年来积累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突出、楼价高企、房屋供不应求、大型基建项目受累于反对派"拉布"阻滞严重、人口老化造成公共医疗资源紧绌等等,青年向上流动渠道不畅引发的社会问题尤其令人忧虑。

解决民生难题,需要台湾和香港社会尽快摆脱政治纷争和社会撕裂,凝聚共识,加强团结,齐心协力谋发展。政治人物特别是执政者更要理性务实,以苍生利益为念,聚精会神抓建设,攻坚克难拚民生。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列入十四个基本方略,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央政府也特别关心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的福祉。今年初大陆出台31条惠台措施,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一年来,中央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出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近50项,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聚焦解决港澳同胞普遍关注、影响面较大的诉求,受到港人的极大欢迎。今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正式实施。这一系列措施便利了港澳台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港澳台地区顺应大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必定能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大机遇和创造更好条件。

习近平主席去年"七一"在香港发表重要讲话,对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出希望,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纾困解难,着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经济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关心、支持、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不负习主席的嘱托,香港特区政府要加油实干,香港各界也要鼓劲支持!

来源:大公网 作者:龚之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