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港媒:反对派未来的三个动向与趋势

2019-01-03 04:56:5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踏入2019年,香港进入了所谓的“大选年”,区议会以及其后的立法会换届选举,揭开一系列的政治演变大戏。对于反对派阵营来说,尽管在过去数年因“占中”之后的判例事件的影响,而出现所谓的“民主低潮”期,但基于回归二十一年来的民情变化以及整体选民结构而言,其基本盘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前其最根本问题在于,未能形成有效的“力量整合”与主流的“核心理论”,这也将困扰其整体势力的强化。但鉴于选举临近的现实及生存需要,未来一段时期的反对派阵营将出现三种动向与趋势,即以利益结合的合作会增多、以“本土”卖点的主张将调整、与外国勾连的现象会增加。这对香港未来政局发展将产生新的影响。

香港形势总体朝有利于建制派的方向发展,这既有中央全面管治权得到加强的大环境因素,也有香港内部市民厌倦了高频率政治对抗的小环境因素,也有美英内部自顾不暇对港政策摇摆的因素。但这种形势并非结构性转变的结果,仍然处于变动的不确定当中。对于四分五裂的反对派阵营,当幕后的政治力量无法给予足够的资金与政治上的支持、当缺乏一致的目标与获广泛认可的政治论述,在面临未来两场关键的选举时,他们将被迫作出一些改变,以求获得站稳脚跟的机会。

第一,以利益结合的合作会增多。

表面上向,反对派阵营碎片化的现象不断加剧,“龙头”政党民主党进一步内讧分裂,公民党不断萎缩影响力大降,工党与职工盟乃至街工这些老牌激进工会势力日渐老化脱离民众,而所谓的“伞后组织”更是无法由小变大,相反是自我消亡。至于备受看好的“香港众志”,在一系列负面新闻以及法庭判决的影响下,已经看不到壮大的机会。与二十年前相比,或者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反对派阵营,都在走一个急速的下坡路。

然而,这种碎片化的现象只是反映政党或政团的碎片化,并不意味着整体反对派势力的消亡。客观而言,支持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的力量正在不断增加,但坚持反对立场的选民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只是往常的那些“中间力量”不断消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反对派来说,仍然具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土壤”还在。除了长远的力量统合与构建新的理论论述无法获得根本性改变外,在以共同选举目标的情况下,仍然会有一些所谓的“空间”。

今年十一月的区议会选举,不仅是立法会选举的前哨战,更是“占中”以来一系列政治变化的一次全民民意检验。能获得多少议席,关乎反对派能否得到政治喘息的空间。而区议会选举由于选区小、数量多的原因,所有反对派团体只有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以利益结合的所谓政治合作,会不断增多。除了“民主动力”的例牌“区选协调”外,一些边缘政党,很有可能以结盟的方式集中资源参加选举。此外,亦会出现所谓的“共同选举政纲”与共同的竞选同盟组织。这种合作与过去每四年一度的“合作”所不同的是,以往更强调的是“政治立场”,如今强调的是“当下利益”,既对于“生存”的共同危机感。当这类合作的增多时,会否形势强大的整合力量,仍然是言之过早。

第二,以“本土”卖点的主张将调整。

以“本土”主张作为争取选票支持的做法,早在上一届立法会选举便已经出现,经过三、四年的变化,“本土”势力俨然成为“第三势力”。然而,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以及DQ案的判决,任何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看到,“极端本土”主张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不改变只有死路一条。但如何改、立场如何调整,至今反对派阵营仍然没有让人看到一个大概。

但是,不能因为眼下这种暂时的现象就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本土”思维已经在香港落地生根,已经成为了香港的“风土病”,短期内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而反对派政党其实并非没有看到趋势的演变,他们已经形势一个高度的共识,即必须积极地作出一些调整,以朝“本土”靠拢。这种以“本土”作为卖点的主张、做法,是回避最核心的主权论述之外的以香港为优先的政治主张。除了传统政党对“本土”的新论述外,一些过去极端立场的组织,亦在试图作出调整,以达到符合议会选举的要求。

“本土”主张的上升,必然会推动整体香港选民结构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反对派支持,或者说一些原本温和的反对派支持,会由于这些“洗脑式”的“本土”宣传,而逐渐接受甚至走到更加极端端的方向。这是需要高度关注并警惕的方向。

三,与外国勾连的现象会增加。

反对派与外国勾连并非始于今日,回归二十一年来几乎是无日无之。但与以往相对松散的、个人色彩较浓的、以议题为核心的“勾连”做法不同的是,现在反对派阵营已经形势了一套清晰的“国际事务战略”思维。他们认为,必须通过与外国特别是美英欧盟的政府与议会、智库等机构的高度合作,才能向中央政府施压,才能迂回地满足于自己的政治主张。

除了这种宏观乃长远的看法外,还有眼前的一些利益考量。民主党上月宣布成立“国际事务委员会”,笔者曾分析指出,民主党通过对立法会补选的败选原因分析,以及对未来两年选举的预判思考,而得到这样一个错误的逻辑认识:“本土派”选民决定了选举的胜负——能否得到“本土派”选民支持,关键就在能否掌握到“民主运动”的话语权——掌握“民主话语权”的关键在是否经常与美英欧洲国家保持定期的“对话与合作”。因此,民主党要想明后年选举保持胜算,就需要通过“国际事务委员会”以争取“本土派”支持。

于这种认识,未来反对派的这类“勾连”行动,不论次数还是层面,都将出现大幅增加。这会对香港产生何种影响,仍是未知之数。但一旦香港事务被高度“国际化”,那么显然不会是一个好的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