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香港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弱点
2019-01-28 23:04:21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进入2019年,特区政府两项关于民生的政策遭遇跨政治阵营的立法会多数议员质疑或反对。
一项是“三隧分流”方案。为了解决西区海底隧收费明显高于红磡海底隧道,以致后者严重阻塞,前者车流疏落的弊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三隧分流”方案——私家车使用红磡海底隧道和东区海底隧道加价至40元,使用西区海底隧道则降价至50元。政府与私营的西隧公司达成协定,在西隧专营权2023年结束前,最多资助18亿元,换取西隧降低私家车等车辆收费,如果获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以及与西隧公司完成细节商讨,将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政府提交立法会的文件称,曾考虑其他方案包括回购西隧、只增加东隧和红隧收费、划一隧道费、豁免收费以及兴建第四条过海隧道等,但涉及更多财政开支、不可行或太长远。
然而,“三隧分流”方案未能得到立法会多数议员支持,主要理由是,根据运输及房屋局提交立法会的文件,收窄三隧的私家车、的士和电单车收费差距后,原本不塞车的西隧将会塞车,东隧大幅加价后交通状况改善不明显。他们批评方案只会令三条隧道变成一起塞车,逐要求红隧加幅减少,西隧减幅增大。
政府的解释是,该方案是与西隧公司谈判所得,如果要求西隧增大收费减幅,则不可能在2023年西隧专营权届满前实现“三隧分流”。
1月22日,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宣布,政府决定不把“三隧分流”动议提交1月23日立法会大会。
政府对市场影响力有限
另一项遭遇立法会多数议员反对的民生政策,是从2月1日起把申领长者综援的年龄由60岁调高至65岁。1月17日,立法会以大比数通过一项要求政府搁置该项政策的不具有约束力的议员私人动议。鉴此,1月18日行政长官宣布,在如期把申领长者综援的年龄由60岁调高至65岁的同时,以向60至64岁领取一般综援者发放“就业支持补助金”方式,补足与长者综援金额的差额。
两项民生政策内容不同,都遭到跨政治阵营的立法会多数议员质疑或反对,固然同今年开始香港又进入“选举周期”有颇大关系。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则折射香港公共政策的一个结构性特点和弱点。
香港公共政策的这一结构性特点和弱点是什么?是:香港崇尚自由经济,政府对市场(私人企业和机构)的影响力有限。
以“三隧分流”方案而言,西隧专营权到2023年届满是受法律保护的,政府想西隧公司同意在其专营权届满前降低收费,必须接受该公司对减幅的意见。
以提高长者综援合资格申请年龄而言,政府的理由是“鉴于港人人均寿命延长和退休年龄延至65岁的趋势”。这两点都对。但是,60至64岁长者能否继续就业,不取决于政府,而是取决于市场(私人企业和机构)。1月20日,在商业电台节目“政好星期天”中,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叶兆辉称,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60至64岁人口中37%人只有小学教育程度,而且即使想工作也容易因保险等问题未必受僱主欢迎,希望政府明白长者需要及社会配套状况。叶兆辉教授还指出,香港商界应参与政府支持60至64岁长者继续就业的政策,他认为共融关系不只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所有香港社会持份者的责任。
折射香港公共政策这一结构性特点和弱点的另一项民生政策,是取消强制性公积金对冲。特区第四届政府在即将结束其任期时提出初步政策设想。现届政府上任一年多来,先后两次修订有关设想。前后加起来讨论具体方案就已化费了近两年,但是商界的阻力仍旧不小。最终何时以何方案落实,尚有不确定性。
对于以上3项民生政策做进一步分析,就发现,香港企业结构的特点和弱点也制约公共政策。香港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是中小企业,缺乏吸收60至64岁长者继续就业的能力,也缺乏承担员工就业年龄延长至65岁而不能对冲强积金的资金实力。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定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崇尚自由经济被认为是香港经济一大优点。这一特色是否必须保持?回答是肯定的。但是,“针无两头利”。这一特色也使特区政府难以制订和实施强有力的公共政策,换一个角度便成了缺点。
大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
以往香港民生问题尚不严重,香港经济自由的优势掩盖了它对公共政策效力和效果的负面影响。随着各种民生问题愈益恶化并相互纠缠,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各界必须重视。
本文提出上述看法,不是主张对政府与市场关系作重大调整,而是呼吁私人企业和机构、尤其大企业和大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三隧分流”而言,西隧公司能否增加收费减幅?以提高长者综援申领年龄而言,私人大企业、大机构能否带头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以取消强积金对冲而言,商界对财政补贴的要求能否适可而止?
作者:杨坚 资深评论员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