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波:美国干预香港事务的历史脉络
2019-03-13 00:02:58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同样是TVB,同样是褚简宁主持的“清心直说”,美国驻港澳总领事唐伟康先生一年前与一年后取态迥异,简直是自打嘴巴。去年1月8日,当主持人询问他对香港政改方案的看法,他如是回答:“基于对香港的尊重,就政府立法,我不会有明确的表态。坦白说,这会是外交干预(foreign interference)。”换做直白的说法就是,“我不能评论香港立法,否则就是外交干预”。今年2月26日在同一个节目中,他竟然毫不避忌地实施“外交干预”,公开评论香港修订《逃犯条例》,还威胁说“或影响美国与香港的双边协议”。
不过短短一年,唐伟康先生为何突然强硬?为何在这个时间点,跳出来公开干预香港立法事务?港美关系是否面对新的变化与调整?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还要从美港关系历史脉络的变化与调整中找寻。
英抱怨美国扩大在港编制
这段时间,美领馆一直在高调庆祝在港建馆175周年,唐伟康也专门别上“美国爱香港”的襟针。画外音无非是想刷一刷美国在港的存在感,凸显其从港英政府时代开始就在香港投射影响力。其实,美国真正重视香港、精心布局香港,至少要溯源到冷战开启前后,东亚局势剧变之际。
美国人当年关闭了所有在中国内地的大使馆和领事馆,把相关业务迁至香港,令香港变为收集情报、从事反共宣传和秘密行动的重要枢纽。于是,美领馆开始聚集与美国驻港侨民不成比例的领事、新闻官、军事人员和秘密行动专家。当年英方官方文件显示,1951年9月美领馆内的美国人员达到96人,包括5名领事和至少24名副领事。英国政府殖民地部曾抱怨说,“在一个美国侨民只有稍多于1,000人的地方,显然不需要96名官员来照顾”,他们更意有所指地说,“这些(美国)官员如果真的物有所值,他们一定是在做其它工作,即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英美作为盟国,在香港事务包括情报收集方面当然有不少合作,但是英方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也有安全方面的顾虑,因此他们不仅抱怨美国扩大在港编制,还不时施以小动作,对美国在港的秘密行动和公开反共宣传加以约束,例如在冷战之初,港英政府曾突然出手,在香港广播电台停播《美国之音》的节目,也曾充公过美国新闻处的传单。
美1992年正式大规模介入香港事务
由于英方掌握主导权,始终抱有一定的戒心,美方在香港的行动受到各种掣肘,也不得不尊重英方的决定,而这一切的彻底改变要等到1992年。这一年,全球正迈入后冷战时代,美国成为世界唯一强权,日裔美籍政治学者法兰西斯·福山正式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而英方正部署从香港的“光荣撤退”,这一年的7月9日,时任英国保守党党魁彭定康出任最后一任港督,并在同年10月发表首份施政报告提出政改方案,展开香港后过渡期的中英政治交锋。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国会当年5月正式通过《美国-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 of 1992),以国内法的名义,开启美国正式大规模介入香港事务的肇端。
冷战年代,美国国安会曾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包括1957年的NSC5717文件和1960年的NSC6007/1文件)涉及美国的对港政策,但是皆着眼于香港的地缘政治地位,并不重视香港自身的地位与价值。《香港政策法》则更弦改辙,强调“香港在当今的区域和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与美国的强大经济、文化和其他关系密切相关,令美国高度关注香港的持续发展与繁荣稳定”。
意图把香港打造成华人民主政治橱窗
基于这一战略判断,《香港政策法》明确指出,美国继续视香港为独立经贸区,例如规定香港享有进口配额和原产地证书(参见SEC.103.1);《香港政策法》也明确表示,支持民主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美国对港政策(参见SEC.2.5)。概括来说,在新的战略定位下,《香港政策法》致力推动香港完成“双化”,即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从而推动美国对香港的两大“输出”--推动货物、资金的自由流动,以输出美国货物和服务;推动所谓的“价值观的自由流动”,以输出美式民主。具体来说,美国的战略目标很清楚,就是要把香港打造为两个“橱窗”:自由经济体的橱窗和华人地区民主政治的橱窗。
美国《香港政策法》实际上确立了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对港战略。由这部法案,我们能够清晰地探寻美国影响香港政经事务乃至文化交流的脉络。它也实质上实现了英美势力在香港的权力交接。1993年之后,美国通过实施《香港政策法》,在英方的配合下,着手对香港展开一系列的政经布局。
美国是如何布子在香港下了一盘大棋呢?我们下篇续谈。(系列之一)
作者:陈少波 正思香港顾问公司总裁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