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家风建设构筑起精神传承的血脉

2016-06-04 17:02:39 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发布者:看龙江点击量:

资料片

  黑龙江日报6月3日讯 2009年,齐齐哈尔市某企业干部房国东退休后,回首60年人生历程,心中有许多顿悟。他想,如果把一生的感悟写出来留给儿孙,一定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借鉴意义。于是,他以坎坷的人生、丰富的阅历、积极探求的精神为积淀,用心血和智慧写出一本20万字的传世家训——《心田留与子孙耕》。

  当下,有一种现象渐成时尚:老人撰写回忆录,追思往昔,把宝贵经验记录下来,留给儿女一笔精神财富;有的是记载家族故事、族谱和祖训,寄托着一个家庭难以忘怀的记忆;还有人以家书的形式伴随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亲情表达,呈现出良好家风中熏陶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留钱不如留精神”,这个道理我们并不陌生,著名的林则徐教子联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比起物质财富的传承,家风的传承更深刻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行为。

  家风的传承已渗透在言谈举止中 历经一辈子沧桑岁月也不会改变

  古时常有“世代忠良”、“书香门第”之说,分明就是一种家风的延续。而今,时代变迁,不变的依然是家风的默默传承。

  佳木斯市作家协会主席汪衍振在接受采访时说,好家风是需要读书来培养的。回忆与父辈一起生活的过往岁月,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他忆起父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带着一家人走上逃荒路,还不忘用独轮车推上精挑细选的线装书和炊具的情景。汪衍振说,“我太爷和爷爷,都是清朝的秀才,到我父亲那一代,清朝结束,我父亲虽然读了几年私塾,但却和科举无缘。尽管这样,按他的说法,我们家仍然算是一个很标准的书香门第。”

  “过去的农村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全村没几个识字的人。每天晚上,村民都自发来到我家里,坐满一屋子,听父亲读书,然后再讲解。”在汪衍振的记忆中,每次大家来,母亲都把最好的位置让给一些年纪大的人坐,自己坐在角落边纳鞋底边听书。那时,汪衍振不知道父亲和母亲为什么那么欢迎邻居们到家里来听书。后来才知道,父亲当时那样做,其实是在向乡亲们传送知识,回报乡亲们对他们家的帮助。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也会经常讲孔融让梨、乌鸦反哺、清朝宰相张英六尺巷的故事,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知识,部分来源于口口相传,多数来源于书本。”汪衍振说,“父亲读书,拉近了我们家与乡邻的距离,也改变了周围的环境。而母亲讲的那些故事对我们兄弟姐妹影响很大,就是到现在,我们兄弟姐妹虽然生活在天南地北,但每家都和邻里相处得很好。”

  良好的家风,也许是无声的教化,无字的典籍,在汪衍振看来,那种传承都已经渗透在言谈举止之中,举手投足之间,历经一辈子沧桑岁月也不会改变。

  纯良的家风是事业上进步的支点 父辈的精神传统将影响儿女一生

  前不久,记者与省军区宣传处干事陈立涛聊起“家风”话题时,他感慨地说:“纯良的家风,是我事业上进步的支点。”据他讲述,爷爷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志愿军里担任文化辅导员,退役后做了20多年的村支书。经历过战争和困难年代,老人在年迈之时对子女感叹道,“比起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就是幸福。做人要多为国家分忧,到任何时候都不能给党员干部抹黑,不能占组织一分钱的便宜。”也就是在那时,老人便立下了“忠诚”和“担当”的陈家家风。

  陈立涛讲,爷爷身上的品质,在父亲身上得以体现。当年,父亲心中把当兵看成了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事,但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当时很多人因太艰苦而打了退堂鼓的工作,没能与军旅结缘。不过,他生前一直希望陈立涛长大参军,为保家卫国尽一份责任。那些年,无论对国家还是自己的小家,父亲始终有一种责任担当。“在铁路工作的父亲,当年每个月只有40多元钱的工资,家里生活十分拮据。可是,不论工作多忙,每个月父亲都要骑着自行车,行程80多公里回家探望父母,从微薄的收入中攒下一点钱,给父母买一些喜欢吃的东西。”后来,陈立涛的父亲因病早逝,这些年来,父亲忠诚与担当的品质,是留给陈立涛记忆中的最深刻形象。他说,“正是爷爷、父亲传承下来的忠诚与担当的良好家风,为我在部队锻炼成长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到了入伍年纪时,陈立涛毅然参军,在密山边防某部队成为一名新兵。在新兵连的日子,每当听到战友们的父亲对孩子的问候和嘱咐,陈立涛总会有种说不出的难过,常常在深夜里靠着模糊的记忆在脑海里还原父亲的样子和他说过的鼓励的话。在当兵的日子里,陈立涛每天总是能比其他战士多完成好几项任务,即使苦累和委屈,也都默默咽到肚子里,他觉得努力工作是与父亲隔空对话的最好方式。这些年,他得到过部队领导的很多赞誉,因为工作表现突出,2002年被保送到大连陆军学院学习深造。

  如今,陈立涛已为人父,看着孩子逐渐成长,也理解了一名父亲的责任。他说,“对于很多军人家庭来说,好家风更是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父辈的精神传统,将会影响儿女的一生,可以说是融入了血液,化为了灵魂,变成了立身做人的言行举止。”陈立涛表示,在孩子今后成长的过程中,不会忘记军人家庭那份忠诚与担当的传承。

  家风是国人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积淀为后天思想行为品质的根基

  富宏博近30年来,利用业余闲暇时间,致力于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擦亮佳木斯历史的“金名片”。他这一研究爱好却是出自家庭传承,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岳父。

  “这些年来,每当家庭聚会或茶余饭后,他都跟我讲述佳木斯、桦南、依兰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故事。他总是教育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当年日本侵略者侵华特别是侵占东北三省的历史。”富宏博说。

  岳父的教育和影响,使富宏博对研究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他开始查资料,立档收藏。读史的过程中,不仅使富宏博了解到了历史文化知识,更使他钟情于抗联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的挖掘。去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他参与了大型文献纪录片《铁血三江》的编写和《三江人民抗日斗争纪实丛书》的编撰。

  “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应代代相传。”富宏博今年已70岁了,他的最大心愿是在有生之年,能为弘扬佳木斯市历史文化做出点贡献,立志把佳木斯历史文化的研究传立、传承给下一代。

  让富老欣慰的是,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已经开始在自己家里生根发芽。他的女儿作为电视台的编辑,在参加《铁血三江》文献记录片创作组和摄制组工作后,接受了富老的建议,如今也致力于佳木斯历史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陈立涛、汪衍振,还是富宏博,他们及他们的父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家风是国人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如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孙慕天说的那样,家庭是我们最长久最基本的居所,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平台,是我们情感世界的最后归宿。“回家”、“到家”、“在家”的感觉是亲切、温暖、安全、自由、放松、安宁,是在母亲的怀抱里。家庭又是我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真正的启蒙老师,具有传承性的家风、家训,成为约定俗成、潜移默化的精神传统,积淀为我们以后所有后天思想行为的根基,常常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活道路。如今,我们提出要建设知识社会、文明社会、廉洁社会、生态社会,那么,首先就要建设知识家庭、文明家庭、廉洁家庭、生态家庭。

  萧伯纳说过这样一句话:“永远记住这一点,世上最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