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记忆1998:20年前那座城那个我那些事
2018-03-04 11:09:42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朱俊峰提供
毕吉祥和父母在抗洪一线的合影
李尧找到了儿时穿着巴西队球衣的旧照
50岁的李维一脸幸福
曾红极一时的寻呼机
生活报记者王晓晨
2018年春晚舞台最令人感慨的节目之一,无疑是那英和王菲两位天后再度合作演唱歌曲《岁月》。一片蔚蓝色的背景中,二人缓缓走向对方,本以为这首歌说的是岁月的蹉跎,但由两人亲自填词的作品,实际上唱的是那些不能被岁月所改变的单纯和美好。距离两人上一次合作《相约98》时隔了20年。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1998年发生的很多事情仿佛就在昨天。生活在哈尔滨这座城的人,当年又经历了哪些珍贵的瞬间?有哪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近日,生活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父母开车找三天
才寻到随部队去抗洪抢险的儿子
提起1998年,就不能不说那一年的大洪水。那年入汛之后,松花江流域气候异常,6-8月份主要雨区始终徘徊于嫩江流域,并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让嫩江、松花江遭遇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那一年,松花江江水泛滥,牵动冰城人的心。对于哈尔滨人毕吉祥来说,1998年参加抗洪抢险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1997年底,年仅19岁的毕吉祥参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炮旅某部,1998年就随所在部队参加过嫩江、松花江的抗洪抢险。在他的记忆中,当年的6月至9月间部队多次辗转,先后去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抗洪抢险,那段时间他和战友们24小时守在大坝上,用身体和沙袋跟洪水抵抗。为保卫大庆油田,他们一次次冒雨跳进齐腰深的水中打桩、填沙袋,抢险护堤。
毕吉祥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一直担心儿子的安危,抗洪形势好转后,父母开车沿着松花江、嫩江流域找了三天,才在嫩江支流绰尔河畔找到守在大坝上的儿子。复员后,毕吉祥成了省医院器材科一名保管员,儿子也已经五岁。他说要不是和记者聊起,真不觉得那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一辈子有了那样的抗洪抢险经历,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当年看法国世界杯
小学生拥有第一件球衣
1998年法国世界杯被球迷称为“最经典的一届”,那首《生命之杯》也许你并不会唱,但你肯定听过满大街都在传唱的那句:Go go go,Ale ale al e……
李尧是哈尔滨一家国企的职工,出生于1987年。对于他而言,1998年记忆最深的事,是观看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杯。也是从那时起,他成了球迷,并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件球衣。
当时李尧还是小学生。看球的同学差不多都喜欢罗纳尔多,他也是。那时学校同学穿的球衣十件有九件是巴西队的,剩下的通常是克罗地亚队的格子球衣。李尧的第一件球衣是巴西队九号罗纳尔多的,“那是我央求父母好久,他们才给买的,当时花了三十元钱。”李尧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印象很深的画面还有每场比赛罗纳尔多当时的女友苏珊娜都会在看台观看,转播给她的镜头比球员都多。
决赛是巴西对阵法国队,结果巴西队输了,罗纳尔多把球鞋挂在脖子上一脸茫然,李尧也跟着伤心,痛哭流涕。
李尧说,那次世界杯球星荟萃,布兰科蛙跳过人,大劳德鲁普睡美人的庆祝动作,贝克汉姆遭受红牌,欧文单挑阿根廷防线等都成了经典记忆。
另外,对于哈尔滨球迷来说,1998年,兰格足球俱乐部宣布解散,则成了他们最伤心的事。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李尧正期待着今年的俄罗斯世界杯。
陪我看“泰坦尼克号”的人正陪我慢慢变老
1998年4月《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大到一线城市,小到没有电影院的城镇,人们都在谈论这部电影带来的震撼。那年30岁的冰城市民李维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也拉着爱人一起去看。
“电影院里座无虚席,我和很多观众都被电影里壮观浩大的场面震憾到了。影片中,船上豪华富丽、美轮美奂的餐厅、酒吧、客房等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沉船时,海水冲涌进船舱,船裂成两半随即成九十度角下沉的惨烈场景,则给人一种揪心的感觉。”李维回忆说。
让李维最感动的是电影中凄美的爱情故事,当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时,女主人公撕心裂肺地呼唤着“杰克、杰克”,男主角在冰冷的水中深情告白:“答应我,一定要活下去。”那一刻,李维说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看见了爱情的伟大。那是一种用生命去捍卫的情感,那是一种无条件的信任。李维回忆说,走出电影院好久,她还沉醉于“泰坦尼克号”的感动中,当时爱人就陪在她身边不停地给她递纸巾。
李维介绍说,看那部电影时,她和爱人结婚没几年,孩子还很小。这二十年,她经历了重新找工作等诸多变故,老公一直陪在她身边安慰她、鼓励她。如今,她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儿子也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她和爱人相濡以沫,虽然他们的爱情没有电影里那样轰轰烈烈,但却真挚而平实,享受着慢慢变老的快乐。
“有事儿呼我”
为回领导传呼满大街找电话亭
20年前,“有事儿呼我”曾是最火的流行语。伴随着寻呼机的振动感和嘀嘀声传来的各种信息,都带着满满的岁月回忆。不经意间,寻呼机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聊起寻呼机,很多人都有抹不去的回忆。
哈尔滨市民张勇现在是一名出租车司机,说起寻呼机,他坦言:“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寻呼机加上入网费等要花费近2000元,买一部寻呼机就像添置大件一样。”当时,张勇在一家企业给老板开车。为了用车方便,老板承诺给他报销每年数百元的服务费,他才一咬牙买了第一部卡西欧数字机,1998年又换了摩托罗拉汉显。“那时候最得意的事就是在人多时,尤其是朋友聚会时,寻呼机滴滴滴地响,周围人立马投来羡慕的目光,真是有面子呀!”张勇兴奋地介绍说。可使用寻呼机不久,张勇发现了问题:“寻呼机收到最多的内容是领导‘要用车’,给他回话,在家里还好办,有固定电话,可要是在外面,就得满大街找电话亭,特别麻烦。”2000年,张勇拥有了第一部手机,还和摩托罗拉传呼机一起使用了一阵子,后来随着手机的普及,寻呼机渐渐淡出了他和众人的生活。
20年,是漫长人生岁月里的一小段。二十年里,周围的很多人、很多事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生活的城市哈尔滨,样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当初的那些经历却深深地影响了现在的一些人。或许当年不尽是美好,但曾经的事儿已在心底留下满满的回忆。
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